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包头方言中有几个词头■,暂时写作“圪”、“忽”,“日”“夕”。这几个词头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老”、“初”等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入声字,(2)它们本身没有意义,主要作用是表音;在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增加词头音节的方式构成双音词。这几个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描写这  相似文献   

3.
汉语有无被动式的问题,语法界的看法还不大一致。我现在提出我的初步看法。为叙述方便起见,我先把马建忠的意见写在下边儿。马建忠似乎还没有“词”的概念,他是“词”“字”不分,管“被动词”叫“受动字”,我引他的文章时,一仍其旧。他说:考经籍中凡外动转为受动,约有六式:——一、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乃“为”之表词耳。其余各倒省略,以节篇幅,下同。二、惟以“为”字先于外动者:  相似文献   

4.
区别兼语句和主谓作宾句的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中颇为麻烦的问题之一。前人从语音停顿、添加成份、改变语序以及意义关系、动词性质等方面总结归纳出几条区分办法,是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可是这些办法未能“干净、利落而又全面”地解决问题,又使人很不满意。我们设想,如果能找到一种格式,象数学中代公式那样,把需要辨认的句子“代入”这个格式,便可解决问题或基本解决问题,那将会给语法分析和语法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为了这个目的,本文想就兼语句中由含有“使令”“促成”意义的动词构成的使动兼语句的鉴别作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5.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所用的词?,有些是一音一字的,最多的是两音两字的,三音以上的词也有,但比较少些。在近来文字改革声中,汉字需要简化,有人把两字以上的词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词和字混合为一,做成了一个字算一个词,搅在文字里使用。例如幹部写成“邗”,图书馆写成“图”。一九三六  相似文献   

7.
江磊晶 《中文信息》2002,(5):98-100
当我第一次听到“随机存取文件”中的随机两字时,我也很困惑。我想“这是否真正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在我们的程序中处理—些随机的数据,或者是你期望有这样一个文件系统,它是只为某一些应用程序需要一些特定的随机数据时所开发的。然而,事实证明情况却不是这样。以前我们实际所开发的一些应用程序只是将存储在文件中一些数据块(这些数据块叫作记录)重新获取并将它们存储在磁盘上的其他区域。在 Visual Basic 中随机存取文件与顺序存取文件相比,它有下列这样一些优势:顺序存取文件它的读和写只能用于文本文件中以 ASCII码形式表现的数据,而随机存取文件它对 ASCII 码和二进制形式的数据都有效。这个好处在于你能将你获得的主要是数字的二进制数据令人惊奇的存入较小的文件中去。举个例子来说吧,数字2,147,483,647当以二进制形式存储的话,它只需要4个字  相似文献   

8.
语句输入好     
“语句输入”,与“拼音-汉字转换系统”含义相当接近,也有人与“字输入”、“词输入”对应而称为“句输入”。《中文信息》93年第三期上曾有一篇文章认为“句输入”不实用。对于“实用”,我的看法不同,我想作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少”、“小”是否同字 ,争议较大。考察所有用例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少”、“小”不是异体字 ,是一组同源字 (词 ) ,“少”是由“小”派生出来的 ,它一方面继承了“小”的所有义位 ,一方面也发展出“小”不具有的义位  相似文献   

10.
一文艺与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等在价值取向上的认同使文艺与整个社会文化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异又使文艺显示出它之所以为文艺的特殊性。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等对文艺构成了一种价值参照关系,正是在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的参照之中,文艺的价值取向才能得到清晰的界定。文艺价值与功利价值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体性的,就连“艺”或“艺术”一词的本义也是指功用性、实践性的技术或技能,如汉字中的“藝”字本来是指种植的技术,而拉丁语中“艺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受动字一章里,把受动式归纳为六,第一种就是“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其例析如下: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一“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 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 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 乃“为”之表词耳。”  相似文献   

12.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晖 《殷都学刊》2013,(2):70-73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Ш)、(山)”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Ш  相似文献   

14.
在商周甲骨金文中,“(U)、(U)、(叫)”这几个字每个都是单独的一个字,但在句子中却分别都是两个词,也就是一个偏正性的词组,我们称之为“双音节词组文字”.在秦代之后,它们变成了单音节词,但仍然是“词组文字”.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词人词论与创作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6,(4):175-178
词的尊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始于明末清初,并在清代得到极大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词一直被视为“析酲解愠”、“聊佐清欢”的娱乐工具,所以,明末清初词人在词的尊体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态。这一心态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词人的词作往往与其词论出现明显的背离。  相似文献   

16.
汉字多音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正因为这样,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颤”字就是一例。笔者在几所中学听课,不同老师对初一语文课本《老山界》中的“打颤”一词的“颤”字,注音各不相同;初二语文《飞向太平洋》中“震颤”的“颤”字,读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没弄清多音多义字的区别发生的混乱。多音多义字人们历来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群经音辨》就是前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宋·贾昌朝撰),本书在音义注释上非常讲究音异而义殊的原则,该看书序说:“一字之文,音诂殊别者  相似文献   

17.
针对《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中查询语句,作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种数据生成过程演示的方法。该方法把复杂的查询语句分解为多个操作步骤,通过手工构造出每个操作对数据处理的结果,把整个查询过程手工演示出来。这种方法可使抽象的查询语句变得具体化、程序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查询语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商代“分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代有无“分封”,这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商代的所谓“侯国”,是商王朝对其四周“方国”进行武力征服的直接产物,名副其实的称谓应是“服国”,它同西周王朝在对其四周进行武力征服之后通过“分封”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实始自西周,商代并无分封之事。一、西周的“分封”与“封国”分封一词,源于《左传》定公四年的“分鲁公以……,封于少(?)之墟。分康叔以……,封于殷墟。分唐叔以……,封于夏墟”,指的是周初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细加区分,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即派生出去的),强调的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相似文献   

19.
周良书 《学术界》2022,(9):84-91
党史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构成,各部分写法也各有不同。具体来说,导言应当精致,有悬念。写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冒头法”,二是“破题法”。正文应当丰满,有内容。这里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均衡布局”,二是“有序排列”,三是“合理熔裁”。结论应当果敢,有力量。对此,党史研究者可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补述题蕴”“发人深省”等各种方法。这是就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一般党史文章写作而言的。除此之外,还有会议文章、纪念文章和党史札记三类体裁在党史研究中也比较常见。它们与一般党史文章,虽有相同之处,但在题材性质和表达方式上却大不一样。这也是写党史文章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本词汇在语言中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语言学者在这一方面发表的论著也不多。本文试就读了孙常叙先生的“汉语词汇”后,觉得其中有好些地方,特别是有关理论部分,有值得提出来加以商讨的必要,当然这里也还述说了与孙先生文章中无关而和基本词汇这一问题有关的一些浅见。孙先生说:“在现代汉语词汇里,不依存于其它现代汉语调的词是基本词。”“基本词汇这两种性能(晓安按:指“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给语言构成新词的基础。),从语言方面来说,是被这种特点的本质决定的。”在这几十个字中“勾划”出了基本词汇的全貌——它的“性质”和“范围”,现在就针对这一问题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