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普遍流行 ,从自身的主题模式看 ,恋爱有着强大的粘合性 ,革命是变量 ;它大多产生在上海这个 30年代的文化消费都市 ,“文化街”的繁荣为其流行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媒质 ;30年代的作家置身于“文化街”与“亭子间”之间进行文学实践 ,这种文学生产方式将革命与恋爱相粘合产生出大量文本形态。主题模式、文化传播、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三者的结合使得“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成为 30年代上海独有的一种文化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英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家劳伦斯小说的主题始终特别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并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试图通过建立自然和谐的"平衡星体"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他对女性态度的变化在随后的作品中表现明显,并流露出日益明显的男权主义思想。文章从人物原型的角度追寻劳伦斯"平衡星体"模式中的失衡,探析劳伦斯女性主义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有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影子,又在其中注入了现代革命意识。大致来说,其主题形态可分为“革命战胜爱情”“革命与爱情交融”“革命衍生爱情”三类,其话语模式也有失度的革命话语建构、虚夸的浪漫主义表达、鲜明的“男权”中心话语等类别。“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模式中的女性并未因革命而真正实现个人解放,其在“男权”话语中的弱势地位、失语状态或极端抗争方式等,仍在昭示着革命时代的女性解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武汉都市题材小说以市场经济大潮为背景,塑造了大量武汉市民形象,细致地展现了武汉这一具体的市民生活场景和复杂生动的城市社会关系,表达了对城市发展的关注与忧虑,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武汉城市生态图。这一生态世界的展现与作家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大的时代脉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少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新潮童话异军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素质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单一化、成人化,导致了对儿童素质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呈现出整体的欢乐与温馨特点,和谐是其艺术底色。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恬静温馨、田园牧歌的气息越来越少,悲凉则成为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文章主要通过对汪曾祺20世纪90年代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90年代小说悲凉底蕴的具体表现,并认为这种和谐掩映之下的悲凉的审美风格既是作家对现实苦难与悲剧的自觉担当的艺术显现,也体现出作家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小说进入一个多元而有序的创作态势,以其题材的丰富、视域的开阔、审美旨趣的深远警醒而惹人注目.这是由于作家写作态度回到主体性位置,对现实生活经验进行“精神性的装饰”所致,而且确信它将推动中国乡村小说在新的世纪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的情爱叙事作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无疑是典型而又丰富的,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其自觉地从性别角度出发致力于哲理文化层面意义的探询。但是,这些情爱叙事对性别偏见的规避以及对人性的探询依然存在很多“历史”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对当下和现实媚俗的陷阱。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对爱情主题的叙述也要从爱情的社会性、自由性与和谐性进行理性的关照,只有走出以“性事娱乐”的浮躁叙事,爱情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朱丽叶和杜丽娘作为十六世纪末作家笔下的人物,她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她们的爱情悲剧,都是封建时代的不合理的家长制所造成的。朱丽叶是封建家族世仇的牺牲品,杜丽娘是残酷的封建礼教的殉葬者。她们都有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为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而奋力抗争的决心和行动,但由于作家的艺术修养不同和两个民族的气质不同,所以她们的性格特征又是迥异的。朱丽叶性格的主要方面是天真率直,热情奔放,又有点机智,语带哲理;杜丽娘性格的主导方面则是深沉含蓄,细致抑郁,憨厚之中又偶露点幽默。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14.
清代红楼戏是当时人们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一种独特接受形式。戏曲改编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方面立足于对宝黛爱情故事的叙述,或宣扬情的虚幻,或表现情的和谐,或强调情的永恒的接受观念;另一方面,在改编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简单表面化、庸俗色情化的接受倾向。这种解读既有对《红楼梦》文本意义合理的接受,又有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奥尼尔的经典之作《送冰人来了》是一部阐释价值体系更迭中个人身份破裂的悲剧.剧中,美国梦破灭的酒徒们被物化隔离,正不可逆转地滑向荒诞虚无的深渊.他们试图超越、割裂传统,走向荒诞带来的阵痛,却在其实所是与其欲所是的错位中破裂了身份.一方面,面对不堪的其实所是,他们狂饮作乐,长梦不醒,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其欲所是,以白日梦自欺的维护着主客体自我的省识与统一,社会身份因而趋向破裂;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废弃上帝解除了枷锁和负罪感,追逐绝对的自由却被自由所奴役,在这一悖论中,他们丧失了信仰,宗教身份走向破裂.剧末,狂欢的酒徒实现了对痛苦的抗拒.拒绝痛苦即接受荒诞,在非理性的狂欢中,酒徒们的个人身份完全破裂.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古文有着自身的时代特性 ,其基本的特征和观念 ,是“文以载道”的内在思想体现为文学复古的外在形式 ,实与理学诞生于同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理学家虽然重道轻文 ,但由于儒学的传统表现方式 ,理学家既认为“出于正”的文章是圣贤气象的体现 ,又借助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方面 ,理学家的主理思想影响了古文家的观念 ;另一方面 ,理学家处于古文运动潮流之中 ,自亦受到古文家创作主张的潜移默化。因此 ,宋代理学家古文既具有自身的特色 ,又始终参与着整个宋代古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晚唐咸通之后,艳情诗风靡一时。一方面,诗人们为避世和解忧而把心灵的寄托转向歌楼舞榭,在苦闷的心理中寻求感官的刺激以为排遣,抒写风流缱绻的艳诗。另外一方面,社会风气极度腐化,士风放诞无禁。艳诗的倡行其道就是受到这一时期流连声色、纵情逸乐的时风的影响。最后,晚唐时期功利注意文学退潮,代之而起的是重视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由言经世之志转向缘个人之情。失去了诗教势力的管束,艳诗在晚唐故能倡行其道。  相似文献   

18.
现代知识女性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知识女性面临事业和爱情的两难选择:一方面,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的改变、成就动机的增强以及婚恋观的变化,她们倾向于选择事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性别角色定位、顾全两者时的角色冲突以及传统婚恋观的影响,她们又举棋不定.从社会学角度来仔细思考这一问题,唤起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了解,从而帮助她们摆脱困惑、走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泰戈尔对儿童世界都表现出了钟情、关爱与讴歌, 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理想之中, 在童心、纯真、自然、爱之中寄予着自由与美的理念,但由于各自的社会理想、审美理想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 ,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 ,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 ,对爱是用心来认识 ,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 ,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 ,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