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黛玉是中国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文中从黛玉前世今生“红”与“绿”宿命的对应出发,进一步分析黛玉虽然身处幽绿的环境中但内心赤红的实质,并用两个副本对其命运和内红进行佐证,从而揭示曹雪芹利用黛玉外在之“绿”衬托出黛玉命运的惨烈之“红”,利用色彩的矛盾统一来达到一种“坚奥的美”的文学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指向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
论紫鹃——《红楼梦》人物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鹃是《红楼梦》中一个成功的侍女艺术典型。她是黛玉的莫逆知己,聪敏伶透,善解人意,又有义胆侠骨,刚强正直。她不但无微不至地关照黛玉的衣食起居,而且关怀着黛玉的精神生活;在黛玉的婚事上,她敢于直言进谏,又能够矢志不二,勇于向封建家长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闪现出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火花。紫鹃的形象已经超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般“义仆”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惠国钟 《南都学坛》2009,29(3):50-51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改进当代和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读高鹗续改的《红楼梦》时,都要为黛玉之死而情不自禁地流下悲愤的同情之泪,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黛玉究竟是为何而死呢?黛玉之死说明了什么呢?高鹗为什么要这么续改呢?高如此写黛玉之死有何社会意义与美学意义呢?高鹗续改《红楼梦》是有功呢,是有过呢?这些问题既复杂而又深奥,是红学界学者专家们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作为红学的爱好者,《红梦楼》的一个普通读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葬花吟》是黛玉用生命吟咏而成的诗篇,落寞、悲观充盈文字之间。通过对诗的赏析体味出黛玉的无奈与寂寞;也试图为其不幸人生寻找到一种救赎方式,哲学是诗人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7.
《葬花吟》是黛玉用生命吟咏而成的诗篇,落寞、悲观充盈文字之间。通过对诗的赏析体味出黛玉的无奈与寂寞;也试图为其不幸人生寻找到一种救赎方式,哲学是诗人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8.
在《论小说》一文中,林语堂写道:“欲探测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著者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揉和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了一个典型的好妻子。”这正好是对他本人人生观的形象表达。黛玉本是仙境中的一株绛珠草,艳则艳,但禀性柔弱,天生不适合世俗的生活,只得蒙受夭折的命运。宝钗宽厚温婉,善解人意,是群体中  相似文献   

9.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人设计理想,特别是给女性设计理想时,就潜伏着生长悲剧的根。它要求女性的个人意志就是没有个人意志,拒绝个性。黛玉却是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窃”的多才、多情、多心、缺礼并试图实现个人选择的女性,她被指斥为有失“本份”。“失本份”是她悲剧的根源。黛玉的悲剧是儒学礼教与她个性的冲突。黛玉是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先觉者”。  相似文献   

10.
在大观园中的姑娘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宝钗与黛玉。情节上表现出来的二人因宝玉而起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冲突内涵。大致说来,宝钗身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程朱理学,封建礼教;黛玉则是道家文化的化身,有着傲世卑俗的率性任情精神。  相似文献   

11.
《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呈现黛玉才情与悲剧命运的一首插曲,亦是体现其冰清玉洁品质的凄美乐章。在初步分析黛玉人物形象与歌曲创作过程的基础上,对歌曲《葬花吟》进行一定的艺术分析,试图揭示出该歌曲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巨著,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休黛玉这一清高孤傲、多愁善感、才华横溢、柔弱飘逸的贵族少女形象.宝黛的爱情故事,更为感人泣下,虽以悲剧结局,但黛玉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大胆追求精神却永为后世传颂.  相似文献   

13.
大观园的另一个叛逆者是林黛玉。林黛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生活道路决定的。林黛玉的家庭也是侯门贵族,世宦之家,十分富有。因父母无子,黛玉便受宠如“掌上明珠”。如果不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相继去世,黛玉很可能被培养成一个标准的封建阶级淑女。黛玉童年的欢乐是很短暂的。母亲病故后,贾母可怜这个孤女,把她接到贾府,使她陷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当初受宠环境下形成的孤傲心理,在新的、寄人篱下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对于《红楼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黛玉、宝钗、紫娟、妙玉等众多人物,我了如指掌。就让我来说说我心中的《红楼梦》吧!4岁爱宝玉《红楼梦》是我妈妈的最爱,可以说,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受到《红楼梦》的熏陶了。4岁那年,我让妈妈读《红楼梦》给我听,听是听不太懂,就知道妈妈笑我也笑,妈妈哭我也哭。当我看到插图里的贾宝玉时,觉得他脸白白的,那么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7岁爱黛玉“妈妈,黛玉姐姐好漂亮哦!“”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儿能不漂亮吗!”哈哈,我喜欢黛玉,也是从“漂亮”开始的。那时,我的心愿就是长大了能像黛…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其名的寓意是其人如玉、带玉,具有玉性特征,隐喻黛玉是一位具有玉德品质的君子形象。她不仅拥有如花似玉的容止仪表,而且具有冰清玉洁的玉魂和玉骨。比德于玉的黛玉身上体现了信、智、礼、洁、仁等多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不仅体现在她在爱情上的不幸,她的整个人生也是不幸的。纵观黛玉的一生,她追求自由、正义、理想,却得到了“泪尽而亡”的结果,也就是说“零”的收获,构成了黛玉悲剧的一生!“悲”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黛玉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有价值的”,“美”的生命的毁灭,引起了万千读者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薛宝钗是《石头记》中的主角之一,然而对她的分析评价大多数都失之偏颇。这与程高续书有极大关系。在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的宝钗是什么样子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宝钗未和黛玉争宝玉由于程高继书的影响,宝钗与黛玉成了千古第一对情敌。这实在是一大冤案。按雪芹原作,宝钗根本未和黛玉争宝玉,她绝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而是封建制度下另一类型的牺牲品。宝钗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笃信者,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好女孩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其取名为主仆之间的生命同构关系埋下了伏笔.虽同为黛玉的贴身丫鬟,但她们的出身来历、个性特点、主仆情谊以及命运归宿,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幸有这两个忠心的丫鬟给予过黛玉温暖与感动,让这位绛珠仙子在人世间不至于那么孤独凄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