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意识兴起,为了解决其中出现的"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在1922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中,对该词的意义进行了解构。这一解构显露出了对历史意义的一种更深刻理解: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当今时代出发,把历史理解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历史乃是生活自身的历史,必须投入到生活体验中去,在其中解构生活,让生活恢复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访谈首先讨论了历史真实性问题,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真实,一是具体的史料的真实,一是以经验为根据进行判断产生的真实感。文学的真实接近后者,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其次,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除了求真,还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功能,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应用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皆有主观性的成分,与文学叙事类似。第三,作者和读者产生共识才是文本实现其意义的方式,这是文本的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因而公众史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就此而言,文学和历史文本可以实现相似的社会功能,公众史学应该更多借鉴文学叙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民间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女性主义的崛起及其对男权社会的冲击,使得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创作的民间隐形结构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女性将自己最关心、最熟知的日常经验和个人的成长经验写进历史,表现女性真实的历史境遇,这必然与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不同,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过去的再现方式,历史和文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当代西方的历史学研究中,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学材料的历史用途,越来越注意到历史材料的"文本"性质及历史书写的文学性质.但历史学家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与文学家的工作区别开来,其著述本来就是要以求真和传世为目的,而不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为关怀,凭借一时的风云际会拥有很多读者的史著,未必能传之久远.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的概念辩证法是批判继承黑格尔《逻辑学》的成果,它既以经济范畴的内涵式发展为知识外观,又自觉把范畴发展的真实动力奠基于历史活动之上——以非概念的历史来规定概念,因此是历史的内涵逻辑。探讨这种逻辑的真实意义,决不能机械地与黑格尔的范畴运动进行对比,而应是带着对内涵逻辑的深刻自觉,沉入到经济运动的固有节奏之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尉佩云 《北方论丛》2020,(3):118-125
历史研究成为一门职业的学科研究之后,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价值无涉"在其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作为职业的史家,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不苛求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而只求"如实直书"。如果我们承认"人在历史之中",历史学家并非上帝一般的历史看客,同时,我们作为历史学家一旦追问自己的研究在当前的意义和价值时,都会涉及历史学家本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伦理问题。以纳粹大屠杀为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理性的诉求导向和限度,在此历史正义在历史研究中依然是一个潜在性要素。在当前,对历史学家研究合法性逻辑的考量和对历史伦理的考察成为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历史伦理和史家个体伦理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相互关联的双向性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7.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3,(10):106-115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作为人之精神性存在的历史,称为"纯粹历史"。人类由于有"自我认同"的需要而使纯粹历史成为可能。纯粹历史不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活动与事件的客观记载,而是关于人的精神性存在之真实叙事。纯粹历史区别于通常的历史在于它是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纯粹历史以人类生活之意义作为历史验检之尺度,其叙事标准是历史中的"道义";纯粹历史坚持历史之"未完成性",人类历史之前景在于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8.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9.
一真实类型说的提出对历史文学真实性的研究,尽管研究的文章很多,讨论也很热闹(甚至很激烈),但许多应该探讨的问题并没有探讨。例如真实与类型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而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历史文学来讲,不说“生死攸关”,起码“意义非常”:它不但是作家致真求真的逻辑基点,而且也是我们品评真实与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标准。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当我们把艺术作为类别、门类、样式、品种、种类和体裁的系统来研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在这一领域也和其他所有领域中一样,应该有某些客观规律发  相似文献   

10.
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是真实,但历史真实性的认定标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的.历史学家看到的历史真实,往往是被意识形态的滤色镜过滤了的历史真实,历史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历史学家通过叙事修辞和话语方式,将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意义和道理,从而传达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  相似文献   

11.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克谦 《学术论坛》2006,(11):31-34
早期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这使得"道"有别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范畴.儒家强调"道不远人","道"不可能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实践而存在.因而儒家重视在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中探求"道",强调"道"在历史之"统"中的活的生命;并且善于运用历史的道说与书写来彰显"道"."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体现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道"与"德"的统一.这使得儒家之"道"与强调辩证的观点和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认为,历史追求的是客观忠实地再现真实的事件。在人文学科普遍遭遇"语言学转向"后,历史所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怀疑,传统史学陷入了困境: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那历史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海登·怀特撰写了《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义学:文化批评文选》等著作,重构历史话语,建立了后现代的"历史诗学",通过重新思考历史的性质与地位,重塑历史的尊严,将现在从过去的重负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该对"世界历史"抱持怀疑态度,甚至更应该去怀疑"全球历史"以及"国家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撰写样式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的一元化趋势.而"区域历史"则是更应予关注的一种历史撰写方式,它有着某种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背道而驰的趋势;而且区域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曾经并且将能够部分地抵制国家或者其代表者所实行的或者建议去实行的集权化.本文对定义区域历史做出了努力,并以美国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区域历史博物馆为例对区域历史加以阐释,进而对未来的历史撰写表达了一种"让区域历史成为区域历史"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7.
小说《铁道游击队》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说故事所讲述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忠实记录;然而我们重新去阅读有关史料,却又发现了许多值得商榷的疑点问题:是《铁道游击队》营造了"鲁南铁道大队"的光荣战史,而不是"鲁南铁道大队"成就了《铁道游击队》的艺术辉煌!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之间,是艺术拯救了历史并使其具有了"真实"性,它生动地反映了红色经典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陈永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2-107,162,163
在历史上,从精神的层面上认识历史曾占据统治地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历史认识,而是历史的精神妄想。马克思实现了对历史认识的实践转向,这就改变了历史的元叙事方式,历史不是深藏在杰出人物内心中的秘密,而是通过大众化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促成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片面地发展了历史的主观精神,而看不到真正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它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以实践为指向,才能拨开精神历史的迷雾,廓清诸多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才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