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不是大学科技园中的技术创新主体。大学也不应扮演大学科技园“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角色。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实质,在于它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纵向科层结构习用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体制对创新网络而言已完全成为了一种过时的概念。在中国,大学在大学科技园中的作用之所以被不适当地夸大了,是因为我们在两个问题上踏入了认识误区:一是没有看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容忽视的区别;二是随意扩大和转移了大学的社会功能。大学的开放化、大学与社会接触的多元化、大学社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社会功能。大学的主要社会功能仍然是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在于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科学—技术—经济”线性思维模式使人们对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求大学从科学场域再踏入经济场域,这不仅是大学所无法做到的,而且必将妨碍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范型启迪我们,虽然科技发展是中国前行的必经之路,但中国特殊的“背景知识”即传统文化背景上伦理型文化的“学术不分”和社会行进方向上“迟到与叠加的转型”等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文化场域的科技道路,才能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找到其与现代科技的契合点,从而规避西方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3.
自科学建制化以来,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的演绎。科学家角色由传统的单一“学院科学家”转变为包括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和政府科学家等多元角色样态的“后学院科学家”。随着科学活动与社会因素的深度交织,不同类型科学家的角色定位面临角色错位与异化、科学场域与社会场域“越界”、角色定位制度保障不健全、公众对科学家角色误读等诸多问题和困境,从促进科学共同体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健全科学家角色协调协作机制、构建具有实践针对性的科学伦理规范体系、推进科学教育和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等多重维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根源及应对之策,对促进“后学院科学家”发挥角色功能、优化科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学者们有的从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出发,指出语言、逻辑、思维、文化等是“难题”之解;有的从科技所处的外在环境出发,指出经济、政治、自然地理、技术需求、技术供给是“难题”之解;也有学者对“难题”本身进行质疑,提出了无科学说、科学特殊论、应答域无限定说、逻辑矛盾说。本文评述了这些观点,指出了当前“李约瑟难题”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科学地认识技术创新的特殊性是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技—经济系统-体化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指导政策的基础。技术创新既是技术实用化、应用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在运行机制上,表现出运行于研究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之间的第三系统的运行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了利益总量的增加,但资本操控技术以实现利益独占,造成科技创新与利益共享的背离。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于“资本—技术”之间的关系,探讨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科技创新与消费者、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等场域之间的矛盾。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消费者在物质消费领域的主体地位,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积极借力于新科技革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利益共享的统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8.
人们从生产决定技术和技术决定科学的角度,同时又从社会生产实际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公式。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不断产业化的事实,人们又提出“科学—技术—生产”的公式。第一个公式反映生产是科学的基础;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科学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是对科学、技术日益独立,走在生产之前并回过头来“管”生产的现实的确认。表明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本文简述了科学技术走上第一生产力地位的演进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兴国、强军、振企、富民必须依靠科技。为探讨“科技—第一生产力”(或“科技驱导经济”)规律,对科技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科技有其自身发展机制,又有发展动因,技术创新是科技一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形式;对科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对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部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西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和经济相脱离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 ,西部的技术力量不算弱 ;另一方面 ,西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效以及科技综合实力又明显低于东部。具有“技术后发性”特征的西部应着重从资源开发价值重新定位、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依托优势企业规模扩张等方面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