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举行过一次募捐晚会。由于当时的反战情绪比较强 烈,募捐晚会仅仅以一美元所获而收场,创下好莱坞的一个“吉尼斯纪录”。 不过,在这次晚会上,一个叫卡塞尔的小伙子却一举成名,他是苏富比拍 卖行的拍卖师。那一美元还是他用智慧募集到的。当时他让大家在晚会上选一 位最漂亮的姑娘,然后由他们来拍卖这位姑娘的一个亲吻,最后他募到一美元。 当好莱坞把这一美元寄往越南前线的时候,美国的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人 们看到这一消息,无不惊叹于卡塞尔对战争的嘲讽。 后来,日渐衰落的德国奥格斯堡啤酒厂重金聘他为顾问,他们认为卡塞尔 是棵摇钱树,谁能运用好他的头脑,谁就将财源滚滚。1972年,卡塞尔移民德 国,在那里异想天开地开发了美容啤酒和浴用啤酒,从而使奥格斯堡啤酒厂一  相似文献   

2.
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曾举办了一场募捐晚会,由于当时反战情绪较强烈,募捐晚会最终以1美元的收获而收场。在这次晚会上,一个叫卡塞尔的小伙子一举成名。他是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这1美元就是他募得的。在晚会现场,他别出心裁,让大家选出一位漂亮姑娘,然后由他来拍卖这位姑娘的吻,最后他终于募到难得的1美元。当好莱坞把这1美元寄到越南前线的时候,美国各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3.
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183;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单笔最高捐款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诠释了这个时代最值得树立的民族企业精神。“王老吉”从此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医疗效饮品,他从此承载了中华民族仁慈、博爱、智慧、社会的中流砥柱精神,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向世界诠释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精神内核,“王老吉”从企业文化战略上赢得了13亿中国人民永远忠诚的心!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力量     
<正>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迅速流传,不论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在各类赈灾活动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朗诵它并屡屡为之唏嘘;一曲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被众人传唱,一次次让人流下悲伤的泪水;一台大型抗震救灾募捐晚会  相似文献   

5.
<正>5月18日,央视一号演播大厅。当晚一场主题为《爱的奉献》的晚会如期举行,晚会主旨在于为灾区募捐。上,王老吉相关负责人代表企业捐出一亿元人民币,用于四川地区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6.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有一天,林肯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只有几个着便装的卫兵在身后不远的地方保护着他。那时还没有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装扮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向里看!”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智慧》杂志的广告。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的广告很有创意,就吩咐秘书为自…  相似文献   

7.
吴勇 《决策与信息》2011,(6):175-175
本文通过对王老吉集团在汶川大地震后的赈灾募捐晚会上捐款1亿的事件的描述,以及之后一篇“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的疯狂转载,从而牵扯出了王老吉集团此次赈灾募捐背后的营销战略与手段,而关于王老吉此次的策划活动,广大民众与专家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8.
<正>捐款1亿元!广东加多宝集团代表手持9位数字的捐款支票,亮相18日晚央视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一夜间"红罐王老吉"随电视和网络红透全中国。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2005,(4)
公司有两个人在竞争同一位置,人力资源部对两个人都做了很长时间的考察。第一个人做事比较积极,但没有才华,因为他一贯的努力,发展到现在,公司发现他有一些可用的见地,但仔细分析后,这些见地是没有什么潜力的。另一个比较有才华,一开始  相似文献   

10.
海尔中国     
<正> 海尔的品牌 一位俄罗斯人在土耳其度假,宾馆舒适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让他一下子忘记了在莫斯科的烦恼。海尔这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宾馆的房间、优雅的小餐厅里都可以看到海尔空调,一点噪音也没有。令他感到惊奇的是那些产品竟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制造。回俄罗斯后他找到海尔在当地的经销商,公司人员不仅帮他挑选了适合他的空调,而且还向他介绍了海尔公司的详细情况。这是前不久俄罗斯的《绝密日报》以“看看中国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吃亏是福     
古古 《领导文萃》2005,(7):135-137
据说有个沙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  相似文献   

12.
领导寓言     
沙漠孤井[领导智慧]要想引出井里的水,必须先注入水。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途中遭遇暴风沙,一阵狂沙吹过之后,他已经认不得正确的方向。正当快撑不住的时候,突然,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屋内。发现在这个不透风的屋子里,堆着一些枯朽的木柴。他几近绝望地走到屋角,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压水井。  相似文献   

13.
王春元 《领导文萃》2009,(10):64-68
在我处心积虑地要拍一些关于王选的节目时,他却已经飘然仙逝了,可谓英年早逝。69岁的王选并没有看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季的鲜花怒放,但仔细想来,王选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辜负他生命中的这三十年。  相似文献   

14.
蒋骁飞 《领导文萃》2014,(18):98-99
正哲理的故事:美国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请人帮忙推陷在土坑里的小汽车。他随机向路过的行人求助,发现半数以上的人都乐于出手相助,后来他改变了求助策略——他告诉行人,如果有谁帮忙推车,他将给予对方10美元作为报酬,但这次竟然只有几个人愿意帮助他。他甚至还遭到了一些人的白眼:"我没有时间,你用10美元去雇佣别人吧!"第三次,丹·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经济学界和高层财经领导岗位。童大林是一个不应该被忘记的著名人物。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重要时期,他贡献过自己卓越的智慧。撰写过许多重要的篇章。对于老一辈经济学人乃至年过40的经济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童大林”之名应该说并不陌生。许多颇有影响的学者和财经官员。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童老”.可见他在学界和财经领域的影响与声望。网上关于童大林的资料极少。但十分简洁、精当。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廉价的赞美。一个有成就的人。不论他当年多么叱咤风云、多么受人拥戴或追捧。等他到了八九十高龄时还有人记得其大名。且还能有那么一段精练的文字记载,便应该令人喷喷称奇。其实。我所采访的那些前辈大家。对自己曾经引以为荣的成果和学术贡献。大都记不真切了。他们最后展示的。往往不是沉甸甸的著作。而是一些给人以启迪的“论语”式的思想,是几十年追寻的精神财富的结晶。至于童老。由于岁月和健康的缘故。已经淡出经济学舞台。以致许多年轻的学子都不知道他曾经有过的贡献。这使我以一种责任和使命。对他产生一种强烈的采访冲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智者不锐     
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见到他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轻意去做那些过激的事情的,也不会过分地表白什么,展示什么。因此人们看到的智者,总有一种“不动”的态度在他身上。于是很多人  相似文献   

17.
梁思成如果活着,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老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老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  相似文献   

18.
广原 《决策》2012,(12):81
简单道理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  相似文献   

19.
林涛 《决策探索》2005,(1):72-73
在麦迪逊时代,当时的人身材并不很高,但麦迪逊的身高却比一般人更矮,不足1.6米。体重还不到50公斤。为此,受到不少耻笑。他的外表的确没什么吸引力。然而这个矮个子不久就让人们不敢再轻视他了,他在25岁时就已经担任草拟弗吉尼亚州宪法的工作,并成为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了。所以,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完全是靠他超人的智慧。按美国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顾铮 《领导文萃》2006,(1):72-72
巴西人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报道摄影家。他的报道主题一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日益增大的贫富分化以及这种贫富分化的直接受害者第三世界各国人民。他以自己强烈的视觉表达对处于重压下的人的生存姿态作了最具描写力的刻画,谋求以一种纪念碑式的图像来置换掉他的时代的重压。尽管他的镜头中的人们都处于一种生存的极限状态,但他总能在刻画他们的悲惨状态时挖掘他们的人性尊严并将之转化为一种视觉的悲剧美烙印在我们脑中。他的这些在画面经营上显得有些刻意的照片也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批评他怎么可以在人家还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