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赴日本考察教育,是他个人教育生涯中的辉煌一页。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吴汝纶受任总教习的曲折过程,以及他为了寻求近代教育的真谛,东渡日本悉心考察,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有筚路蓝缕的肇基之功。  相似文献   

2.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全面阐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肯定了吴汝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它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历史档案》1993年第 1期刊载的《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制史料》当是吴汝纶《答贺松坡》书中所称的《东游日记》无疑。证据有三 :其一 ,将《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制史料》与《吴汝纶尺牍》中的有关记录对照比较 ,二者在时间上正好吻合 ;其二 ,从二者记叙的考察地点 ,行程安排等内容看 ,也大体相同 ;其三 ,吴汝纶习称赴日本考察学制为“东游”。  相似文献   

5.
晚清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于1902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时,与日本文人多有交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治汉诗人森槐南。通过史料爬梳,可以考察二人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诗文交游的具体过程。在一来一往的诗歌唱和和互相品评中,森槐南在吴汝纶的影响下,一改之前所崇尚的空灵诗风转而学习屈强撑挺的桐城诗学,在诗学取向上发生了明显转变。二人的交往不仅是文人风雅,也可作为桐城派海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吴汝纶(一八四○一一九○三)字挚甫,安徽桐城人。他自幼聪颖,刻苦求学,早著功名,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成进士,接着被委任为清朝的内阁中书。后来历任深、冀等州知州,又曾被李鸿章聘为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一度充当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但他在晚年不愿宦海浮沉,厌恶官场的角逐,而专心致志地从事桐城派古文的写作,成为桐城派后期的大师;大力提倡西学,主张仿照西制创办学校,革新教育,并亲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创办了新式学校——桐城中学堂,为发展我国近代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吴汝纶一向热衷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活动由来已久。他任深州、冀州的地方官时就  相似文献   

7.
从《谕儿书》可以看出,吴汝纶教子,重视从健身、育德、求知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全面发展,这些主张体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柳春蕊 《东方论坛》2008,1(1):41-46
清代河北一地古文兴盛得力于张裕钊、吴汝纶的倡导,贺涛潜心于古文教育也使得北学中的古文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此一现象都是以莲池书院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说,莲池书院与有清一代河北学风演变、士风转移以及吴汝纶古文圈子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末古文殿军张裕钊与吴汝纶尺牍交往频繁,围绕桐城义法,提出一些新见。张裕钊、吴汝纶继承姚鼐等人"因声求气"理论,提出"以意摄气"说,古文声气理论得到系统总结。针对桐城义法"雅洁"说,张裕钊、吴汝纶以"健"代"洁",形成"雅健"说。吴汝纶接受张裕钊的建议,从"务为雄奇"转而"抑为平淡",刚柔相济,进一步丰富桐城派风格理论。张裕钊与吴汝纶的尺牍交往,在继承桐城义法的同时也对桐城义法有所突破,扩大了桐城派在畿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汝纶虽然在某些具体主张上与维新思潮不谋而合,甚至有超越维新思潮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分析,吴汝纶与维新派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吴汝纶属于维新派或者吴汝纶赞同维新变法的判断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日本利用"间岛"问题向清政府施压,企图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在对日交涉的过程中,吴禄贞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出发,深入延吉地区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有利于我国的第一手资料,随即又赴任延吉边务公署,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开发建设边疆的过程中,吴禄贞为发展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等事业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后中国人赴日留学渐成风气。吴玉章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毅然负笈东渡,留学日本。吴玉章留学日本期间不但亲身参加了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和1905年的反取缔斗争,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组织政治暗杀、创办革命报刊、联络会党势力等反清活动。留学日本期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是吴玉章早期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清末革命党人筹备辛亥革命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并取得抗战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吴玉章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显著贡献。在国际,他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在国内,向人民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前途,揭露投降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抨击汉奸卖国贼的卖国行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4.
吴锦堂是近代宁波,乃至中国的著名旅日华侨商人,他在日本不仅做出了杰出的经济业绩,而且大力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积极推动中日商人外交。1917年3月29日在神户成立的"日支(华)实业协会",由吴锦堂领导日本神户华侨,联合神户和大阪的日本商人发起,并得到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这一组织的发起和成立过程,及其人员组成和所提出的一些期望和主张来看,颇具有商人外交的意义,并力图为使中日外交关系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吴芳吉作为爱国诗人早已享誉华人世界,而他作为教育家尚无人为之立论。从吴芳吉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落笔,从人生观、认识论的高度,论述诗人、教育家吴芳吉教育实践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是卓越的文学革命运动的探索者、革新者,其诗歌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在诗歌改革、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要求等几方面都见解独到,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的见解具体而精辟。作为一位教育家,在重德育、尊师长、精教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吴芳吉的理论主张,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新时期文学创作、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伍子胥散论     
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他从长远考虑,竭力主张灭越,但他的意见未被夫差采纳,反而被夫差杀害。后来吴国遭到越国的偷袭,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为伍子胥立庙设祭,即是忏悔,又是安抚。吴人和越人都尊伍子胥为江海涛神,是怕屈死的伍子胥亡灵变成厉鬼作祟。伍子胥在筑吴国都城和伐楚战争方面是有功于吴国的,然而他是楚人,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引敌国之兵攻入祖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惨无人道地鞭尸,实在不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9.
吴梅在北京、南京各高校从事戏曲教学的特点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他没有停留在戏曲的文学层面上来立论 ,而着眼于综合艺术的全方位的研究 ,所以他的昆曲论著能结合舞台艺术的实践 ,独出新意。他不仅培养了曲学的研究人才 ,而且还培养了专业演员和业余曲友 ,为昆曲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罗纶在保路运动前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以立宪派人物的面目出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不改初衷,仍大讲变法自强之道,兴学救国之理,并实践之。1909年10月,四川咨议局成立后,他在副议长的位置上弹劾官吏,使“议会始敢言,民隐毕达”,并领衔提出了《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