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战争结束不久,美国决定以伊拉克为民主样板,协同欧洲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全面改造中东,消除所谓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于是提出了"大中东计划"。它的出笼直接以"9·11"事件为背景,其实质是冷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掀起的民主化风潮在中东的回潮,是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思想和克林顿"扩展战略"在中东的具体实践,同时又是美欧矛盾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民主改造伊拉克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目的是用改造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通过在"大中东"实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观和政治制度改造伊拉克,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进而改造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置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政治文化于不顾,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民主理想改变阿拉伯世界,实现整个中东地区的"民主社会"转变,结果造成灾难性的"水土不服"伊拉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美运动,恐怖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秩序混乱,伊拉克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5.
海湾危机爆发的原因,此前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主要说法是,美国欲借苏东剧变、中东地区出现真空之际,寻求切入并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和这个战略要地,默许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后出师有名,发动海湾战争,占据并控制中东要地.然而,本人通过对有关文献、重要文件及高层人士对话等资料的仔细梳理发现,由于萨达姆·侯赛因想称霸波斯湾、控制海湾石油资源、左右海湾局势的欲望与美国在中东保持均势的立场和有限的允许伊拉克获得一定利益的政策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加之萨达姆.侯赛因对美国关于中东政策态度方面的误读,最终触动了美国在中东利益的底线,招致了海湾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5月 1日 ,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伊拉克战争取得胜利。由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后重建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战争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战争的缘起 ,美欧之间、美国与英、法、德、俄、中等大国之间和各大国在联合国中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的较量 ,战争的结局 ,伊拉克的重建 ,以及这一切所产生的强烈冲击和巨大影响 ,都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伊拉克战争及其战后重建 ,将使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政局、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产生冷战结束后最深刻的变化 ,也将使大国关系的发展出现新一轮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化必然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7.
中东在历史上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素来招致强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在美苏"冷站"的大背景之下,这种趋势则愈演愈烈,自杜鲁门主义抛出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中东战略作为其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针对中东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填补英法遗留下的"权力真空",遏制苏联向中东地区渗透.出兵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最终随着伊拉克七月革命的胜利,阿拉伯国家强烈的抵制.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失败,使得苏联在中东势力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民主改造伊拉克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用改造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通过实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观和政治制度改造伊拉克,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进而改造中东地区和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但美国视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政治文化于不顾,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民主理想改变阿拉伯世界,实现整个中东地区的"民主社会"转变,结果造成灾难性的"水土不服":伊拉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美运动,恐怖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秩序混乱,伊拉克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9.
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与美国之间围绕制裁与反制裁、"颠覆"与"反颠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9·11事件后,美国怀疑和指控伊拉克参与和支持恐怖主义活动、拥有和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欲对伊动武。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其短期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其中、长期目的是独霸中东,制约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伊拉克变得面目全非,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欧洲出现裂痕,亚洲一些国家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冷战肇始,杜鲁门政府就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心理战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将苏、中视为遏制的主要目标,同时对新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争夺以构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泰国成为美国争夺东南亚的主要目标。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心理战略和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心理干预等手段将泰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略和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泰国的PSB D-23心理战计划。通过实施PSB D-23心理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政府巩固了泰国的亲美政府,削弱了泰国国内的共产主义影响,构建了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最终将泰国纳入了西方阵营。考察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可以管窥美国的心理战略、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揭示美国运用心理战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历史事实,从而推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