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驳杂的民间信仰中,女娲形象又被重新演绎塑造。民间信仰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复杂扭结造成了女娲形象双重演绎过程,一方面将女娲由远古神祇演绎为人类慈祥的母亲,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另一方面女娲又被赋予无所不能的神力,成为万人敬仰的大神。这是一个交叉式的双向互动,其复杂性是和民间信仰的混沌性共生的。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呈现自身,后者对于女娲信仰命题的证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仰命题证真的关键在于信徒的迷狂的心理体验,并以此实现与女娲融为一体的愿望,不可说部分的显示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小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17-19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人意识对于神话传说存在形态的影响多体现为文人基于自身的思想、趣味和观念对口承神话的改编及再创作.本文以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传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衍化为个案,分析了文人意识与神话传说衍化的关系,并指出了文人对于神话传说衍化进程的参与所包含的正负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形态之一。我国目前所谓的“信仰危机”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信仰进行深化和升华的内在要求。对有关社会现象给予深入、冷静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高度的科学精神引入信仰领域,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合,是实现信仰升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晓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05-109
妈祖信仰在辽南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海上漕运、海上贸易、闯关东移民。妈祖信仰因明朝平定边疆、海上漕运的需求在辽南的港口、码头传播,成为水师的精神支持;因辽南沿海开放与商人海上贸易活动在沿海市镇得以繁盛,成为海商人凝聚的力量;因辽南的全面开放与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得以在地化,成为沿海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9.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舟山本岛西面的岑港镇紫窟村的一座小庙,供奉一块名号为"游母"的石头。本文重点考析这尊游母石的属性及其与中国东南大陆上具有漫长历史的"石头信仰"的关联,并探讨其在海洋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2.
唐代民间私社除了具有与官社相同的社祭功能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四项基本功能,包括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以及其他经济互助,从而使民间私社具有更为广阔的组织基础和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成为唐代乡村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14.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的转型必然会冲击人们原有的信仰和原有的精神支柱,导致社会公众思想上的混乱。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已带来了人们社会主义信仰的倾斜、精神失落、物欲膨胀等信仰危机。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记载中,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蕃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6.
魏玲玲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18-19,27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使各县(市)明确自身在全省的相对位次。文章以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为切入点,探讨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炼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高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奇模式等难以逾越的成果。创造社"社团"研究经典化的历程,为剖析文人、社团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提供了绝好样本。 相似文献
18.
当前河北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低、发展空间限制、环境压力大,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北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是河北县域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已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对河北省县域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搭建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平台不失为当前最好的模式选择,并提出了基于新兴产业集聚的河北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级贫困县较多的现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39个县进行顺序排列,并对贫困县经济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发展特色经济,注重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国家贫困县资金的倾斜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