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穷者精神"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歌精神之一,孟郊则是"穷者精神"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对于孟郊"穷者精神"形成的时代、社会与个人的因素,学界已有研究,但对其诗学渊源却少有关注.中唐诗歌的"穷者精神"与唐代文人的道德典范元德秀这一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穷者诗人群体--<箧中集>诗人也对孟郊的"穷者"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在其<箧中集序>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穷者精神"进行了提炼和阐释,孟郊则进而对其继承发展,逐步将"穷者精神"纳入到了"风雅"正统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孟郊的诗歌高而寒,深而寒,具有以高洁为中心的清、凄苦的审美意境,是诗人在他贫寒清苦的生活环境里保持寒松般的高尚情操的外化形式,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孟郊品性高洁、正直、坚贞,始终不渝地追求完美的人格,从而决定了他在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上和贫穷饥寒的生存环境中显示出了不合时宜、狷介耿直的秉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意象指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的统一,是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情感和审美客体的交融,是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孟郊是中唐诗歌革新的代表作家,其诗所表现的奇崛古朴风格与盛唐大异其趣,而构成其总体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其意象创造.沈德潜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所削耳.”孟郊自己也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都说明了孟郊诗歌意象创造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受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亦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用世精神、道家思想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佛家出世的清静虚幻带给诗人的精神安宁是杜甫诗歌表现出浪漫色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际以及待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论述了孟郊悲凉落寞心态的形成,接着分析了孟郊这种心态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主要从山水意象与情感特征,恐怖与惨历氛围的渲染以及寒峭境界的追求三方面,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的悲剧审美追求,最后则着重从他山水诗的语言上,分析其审美追求的表现,指出孟郊山水诗在语言上从避熟就新、反俗入古、尚奇主峭出发,达到硬语盘空而又精确妥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道家与审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成中华文化大厦的儒、道、佛三家中,唯有道家以达到审美境界为其最高的追求。庄子的“心游”说最能表达道家审美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心游”的意思是指一种对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无限虚空的冥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家这种审美境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心游”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占突出地位的山水诗的灵魂;二、“心游”是中国一般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儒道两家代表中华文化中的虚实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儒道结合、虚实结合,应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和理想的人格,而针对当前人们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则应着重在“虚”字上多下点功夫。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意象、色彩、词语等艺术材料的运用入手,深入地研究了孟郊以主体的需要出发建构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意境的艺术审美取向,揭示了孟郊诗歌创作中,人格同化自然,客体为主体情感所包融的内在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诗歌以追求审美意境为理想."天人合一"之说生动地指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理想"意境"相互契合.如果没有儒家、道家和玄学在最高人生境界--"天人合一"方面实现的这种历史悠久的深层哲理积淀,唐代就不可能明确提出"意境"一词,并逐步形成意境理论,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并出现许多追求个体与天地之气的交融与合一,把对宇宙本体的体认--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看作审美的最高理想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影响极大,在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东侵,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之初,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无可避免地要做出必然反应。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与科学之始,既不一概排拒,也非全盘接纳。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排拒西方文化与科学;二是说接纳西方文化与科学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广泛接受。日本知识分子呈现出两个特色,一是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常以汉文化作为衡量西方文化的尺度;二是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主动积极进行钻研与吸收。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吸纳西学未能持续,日本知识分子吸收西学几无间断。  相似文献   

12.
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姚奠中讲习文集》是一部弘扬章太炎讲习精神、讲习之道,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著作,体现了姚奠中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人才培养最本质的教育规律。如何讲?如何习?讲与习如何互动?通才教育与特色教育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在讲与习的过程中如何贯注人文关怀与人品感化?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毕生的最终追求是什么?《姚奠中讲习文集》以章门子弟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卓有远见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有各种形式,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我们总结经验,并通过分析、研究和学习8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原理和技法,将能更好地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咬字、吐词、行腔、情趣、声音装饰、民族歌调的韵味等问题,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需要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80年代中国声乐作品题材发展的特点、旋律类型与风格、音乐创作中的新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东汉豪族在政府有意倡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文质化。他们在积极和政权融合的同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重名节、重诗书、通经入仕、崇德守道等普遍信仰。这就是儒家经典人生观,具体由忠孝一体,以道自任,求名爱誉,舍生取义等观念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5.
戊戌前后至清末十年,在"商战"、"学战"思潮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数种由各地商务局主办的"商务报",大力倡导振兴工商业,刊登清政府商业政策、消息和各种论说,译介国外商业章程、商业教育制度和商学书籍,在商业学校普遍出现以前,承担起传播国外现代"商学"思想和知识的重任,影响深远.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详细梳理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 ,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 ,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 ,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因此 ,新时期高等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 ,主动把握新情况 ,掌握新技术 ,解决新问题 ,实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动力,不仅适用于英语初学者,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兴趣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在兴趣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因此,兴趣课堂的构建就变得相当重要。本文从教师态度对构建大学英语兴趣课堂的影响,了解学生,充分备课和师生互动,共建兴趣课堂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武警院校的建设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武警院校建设的核心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武警院校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突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作为院校教育的具体任务,努力培养适应武警部队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有"字句、"是"字句、"在"字句及静态的"V着"字句时出现的主要偏误有三类:介词冗余、语序颠倒以及回避。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各有不同,有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汉语内部的语内干扰,也有目的语语法规则泛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石窟随佛教产生而产生,随佛教东渐而传入中土,并广泛传播,与本土文化相溶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考察现有石窟造像遗存,可以了解到:石窟中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迁的;造像的形象及体态动作、表情、手语,都表达了极为丰富的佛教精神内涵及佛经典籍内容;佛教宗派在历史上的兴衰对石窟的主题内容有极大影响;佛教造像中的服饰、容貌、表情等的变化与佛教本土化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