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阿城的《棋王》对《水浒传》从语言风格到布局谋篇都有明显的继承。《棋王》还继承了《水浒》主题的奋斗精神和对人生的追求 ,并形成了《棋王》自己的特定风貌  相似文献   

2.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燕饮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生命意识觉醒后的周人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其追求之最高目标(追求人生的完美)的前两个方面:其一,追求自身的完美,将威仪与美德集于一身;其二,在横向上,以和为贵,编织庞大的人际和谐网络,使自己处在网络中央,从而左右逢源,创造美满人生.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前后,日本学者三泽铃尔称"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的"屈原否定论"一出,即在我国楚辞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学者们大多从屈原及其作品的不容否定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本文舍却这场争论的是非曲直,从约伯和《离骚》抒情主人公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角度出发,对两篇巨著的主题进行再比较,认为《约伯记》和《离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同者为约伯和屈原都怀揣着对人间绝对公义的执着追求;所异者为在这种追求遇阻之时,约伯最终为自己找到了现世的出口,屈原却只能以毁灭肉身来抵达精神的彼岸,希求在另一个精神天国中去实现自己的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6.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8.
《诗经·唐风》中最为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蟋蟀》、《山有枢》两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最早的生命意识的萌发,这体现在这两首诗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和对体现个人价值的渴望。生命意识萌发有自然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三方面的原因。这种生命意识萌发与魏晋时代遥相呼应,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实现意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是历代文人中生命意识最强烈的庞大群体。吊唁死者时的种种怪异行为 ,表现了魏晋士人对死亡的极度厌恶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把人格的自尊视为生命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各种相互对立的人格都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但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却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  相似文献   

10.
洪迈的《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它对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元明清戏曲及文言志怪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明显地受到《夷坚志》的影响,它对《夷坚志》在模仿中有变异,在继承中有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题材的借用与开拓,思想内容的创新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游走式"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人物在漫长游走中的目标追求和无休止地游走与渴望归宿的目标期待对于丰富深化文本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明晰两个文本的救赎与救世的目标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中的喜剧性,喜剧中的悲剧性"的独特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人类理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理性的构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使自身高出动物世界、体现人之崇高性和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的自由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但理想本身则是人类自由探索与追求规范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理想的实践本性和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开放性和常新性决定的;同时,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也使得人类的理想追求必然表现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追求和遵循外在规范的统一;另外,人的异化和功利主义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根基的动摇和意义世界的缺失,人类需要重建我们的理想和意义世界,以此才能规范人类的理想和重建未来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世界,展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并显示高贵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远远地高出动物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士人的心灵求索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画卷,从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心灵追求中可见该时代宗教与艺术发展之动因,同时,从宗教与艺术的特性中又可见该时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正如鱼之于水,宗教与艺术也不是无源的,它深埋于庄园之中又独立于庄园之外,横亘于两者之间的正是庄园化的士人。  相似文献   

15.
辽代9位契丹君主在文化追求上有共同性也有差异,共同性在于他们普遍重视契丹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他们都精于骑射,而且在其国家制度体系中斡鲁朵制、部族制、四时捺钵制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崇拜多种神灵,对各种宗教持包容的态度;差异则体现在他们各自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学习的程度有所不同。他们的文化追求致使制度建设和各方面的政策的调整具有兼容和变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文化追求由两层基本涵义组成:编辑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出版活动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编辑的事业追求;与此同时,编辑还要围绕事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追求自身文化个性的不断修炼与完善。编辑事业追求的实现,一是要认真作好选题规划,选准自己的出书方向;二是要严格把好选题关,确保每个选题的成功运作。编辑自身文化个性的修炼与完善,包括锤炼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全面的效益观,培养正确的创新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了大学生创业的三维动机,即崇高追求、现实追求、精神追求;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收益代价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文章从高校、社会、国家和家庭等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时尚与永恒     
当前 ,在文学艺术界 ,追求时尚已经泛滥成灾 ,成为浮躁社会心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尚所关联的是公众审美心理的表层 ,它不但与媒体和商业炒作紧相伴随 ,而且 ,归根结蒂是与功利及金钱、与拜金主义互为表里的。文学艺术领域中追求时尚的极端表现便是“新奇崇拜” ,这种东西与我们所珍视的“创新”完全不能划等号。文学艺术从本体上来说 ,需要的是对永恒的执着追求。“时代精神”就是一种“永恒”。文艺所要追求的“永恒” ,就是公众的深层心理。追求永恒必然与浮躁无缘 ,倒是与“沉潜”有关。它要求不去迎合时尚 ,只有这样才更能贴近生活 ,更能与自己“时代中不断发酵着的”时代精神“有着许多暗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体现精神追求在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运用中西艺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八大山人和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在艺术生涯、艺术追求及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力求探寻二者在精神追求及作品中的诸多相似,进一步印证了艺术在至高点上殊途同归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