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2.
荆、郢地区在宋齐梁之世,处于南朝北境,到梁末陈初,渐为北朝所据,其地主要在今湖北之江汉流域。旧史对该地之少数民族,通称为“蛮”,或按地域称“荆郢群蛮”。“荆郢蛮”的分布区也是南北朝统治者争夺和对峙的地区,“蛮”人的活动往往同南北斗争夹杂交错,民族迁徙也因此而十分频繁。这种情况,如马端临所云:“其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移徙交错,不可得而详别”(《文献通考》四裔五)。本文试  相似文献   

3.
试论回族社会的“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回族社会的“坊”马宗保回族社会中的“坊”,是伴随着回族先民在中国的定居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而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它内含回族的文化特质,外联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作为回族社会的社区形态,“坊”维系着回族社会,对回族文化的延续和更新...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5.
三、郭松年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非“误说” 从“蛮盛家世汉臣”到“改委清平,用兼耳目,……”这一整段碑文来看,毫无疑问,这是碑文作者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但是,这段碑文所述的家世,并不是王蛮盛的自述其家世,而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其所以不是王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我们在上文第一个论题里已逐句逐处提出质疑,并作了应有的考辩;现在,我们对其所以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作如下的考释,以证明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中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不是一个“误说”。  相似文献   

6.
(一)五水“五水”流域,古代住有少数民族,称为“五水蛮”或“西阳蛮”。这五水究竟是哪五条水?《水经注》说:“五水,谓蕲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宋沈庆之于西阳上下下讨伐蛮夷,即五水蛮也。”《宋书·夷蛮传》“豫州蛮”下说:“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南史·夷貊传》所载与这相同。这五条水都在大别山南麓,在现在的湖北省东部。近人丁谦说:“西阳今光山县,五水均在信阳州境。”(浙江图书馆丛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云南回族经历了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发展形态。与此相适应,回族教育亦经历了经堂教育、“新式回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回族教育三个发展阶段。“新式回民教育”是近代云南回族通过对经堂教育(伊斯兰教宗教教育)进行改革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回族教育。这次回族教育史上的改革,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经堂教育模式,顺应时代要求确立了有利于回族发展的新的回族教育。对近现代云南“新式回民教育”这一典型进行研究和总结,无疑对发展云南的民族教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血性精神 ,亦称“蛮性精神”已有不少专论。王船山的美学思想与诗词创作 ,不但上承屈原“九死未悔”的壮烈人格 ,而且从作家的审美人格价值取向、创作的审美创造开拓创新意识、欣赏的审美风格批评标准等方面 ,独具特色地阐述了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霸蛮血性美”审美体系 ,相应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血性真情”内涵 ,“霸蛮独行”狂狷气质 ,“雄强气力”挥斥的形象与画面。一、船山美学中的“霸蛮”血性美船山诗学重要论著《姜斋诗话》中 ,共收诗话三种1 1 8则 (《南窗漫记》除外 )。其中 97则是猛烈抨击诗坛…  相似文献   

9.
在距今一百一十年前的一八七五年春天,云南西部边境的景颇族、傣族、回族、汉族民众,在中缅商路上的小集镇蛮允,奋起抵抗英国陆军上校柏郎(H·A·Bromne)“远征队”的入侵,击毙了侵略分子马嘉理(A·R·Mrgary),打退了侵入我国边境的柏郎武装部队。这一事件,是云南近代史上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第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后果和影响,我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对腾越(今腾冲县)和蛮允(今盈江县芒允区)的抗英历史遗址作了考察,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回族人在“归真”前,要念“讨白”,要“口唤”;“归真”后,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回族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可以说,回族人每一次丧葬,就是一次民族高度内聚力的演练,这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特色部分。另外,回族的丧葬习俗,乃至于整个穆斯林的丧葬观,都是与当前中国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吻合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值得进一步肯定和提倡。  相似文献   

11.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因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宗教派别(门宦)的多样性,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成为回族内部一种普遍性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历史移民群体,伊犁回族内部还有“时间”认同。综合起来,当地回族身份认同大体上由此三类构成。前两者与内地回族内部认同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后者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认同形式——“老新疆”与“黑户儿”,其为因“时间”而形塑的移民文化符号,并成为“你”“我”之间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年代,此时的南方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三支较大的少数民族集团,它们是盘瓠蛮、板楯蛮和廪君蛮。由于年年的争战和不断的迁徙,使三大部族的关系显得异常复杂和纷繁,史书上的记载多自相矛盾。就连马端临这样的大学者也发出感慨;“今按《通典》所叙板楯蛮,魏晋以后之事,《南史》谓之荆扬蛮,《北史》谓之蛮獠,而俱以为其源出自盘瓠,不言板楯。然六朝时蛮獠徙而之北,则亦无由究其源流宗派矣,姑两存之”。杜佑也说:“其后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徙移交杂,亦不可得详别矣”。笔者在此仅就板楯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得到同仁的指证。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回族的来源和形成这是研究回族史首先遇到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马霄石著《回族的来源与形成》一书论述得比较全面。该书分五部分:回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回族共同居住区域的沿革、回族共同生活的演变、回族共同文化及其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回族名称及姓氏的探源;共约五万字,一九八二年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内部资料铅印。作者说:“这几篇论文是由二十年前的教学提纲扩充起来的”,“原来是专题写出的,自成体系,不相统属”。其中第二部分以《回族居住区域的历史沿革》为题,发表在《西北史地》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相似文献   

15.
“茫蛮”和“金齿”在古代云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傣族先民。本文作者用古代文献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从史料分析、民族称谓、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等方面,论证了“茫蛮”和“金齿”并非傣族先民,而是南亚语系的佤、崩龙、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6.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9,22(2):27-31,60
“水”、“月”、“死亡”是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它们不仅渗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情感,而且从本质上寄寓着回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散居回族的“大分散,小聚居”生存特性,使其经济呈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散居回族经济是伴随着散居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回族经济不可分割的主体,其在我国的分布也呈现了多地域、多层次的不同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上旬在昆明市举行了第二次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简称“昆明会议”)。现将该会的学术交流情况综述如下: 一、“昆明会议”是“银川会议”的发展,它把回族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昆明会议比起于一九八三年十月在银川举行的第一次《回族简史》座谈会(简称“银川会议”)来,其会议规模大,与会的  相似文献   

19.
大厂回族考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建于1955年,全县共有人口104544人,其中回族22.194人,是全省两个回族自治县之一。同时它又是距首都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被称为“京东伊斯兰之乡”。明朝建交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将国都北迁定都于北京。在此迁都的前后,“出旨迁民”、“以实空地”。于是大量回族人口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随之由南方北迁而来,其中有一部分落脚于京东大厂一带。年长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西北的北坞村,经大厂镇,至东南杨辛庄绵延40华里的20个回族聚居的自然村落(主要集中分布于夏垫、大厂两大回族镇)。根据有关回族史料和查阅部分回族家谱  相似文献   

20.
乌鬼考辨     
乌鬼是一种起源甚古的崇拜形式,何谓乌鬼,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结合唐宋历史文献和文人诗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养乌鬼”是唐代夔州地区蛮獠的一种以家为单位的、用人作为祭品的“祭祖”仪式,而乌鬼则是指当地獠蛮的祖籍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