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游森 《天府新论》2022,(5):59-66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也就是说,个体在心体消沉、不显的情形下,单凭具身—知觉的经验不可能实现与他人共在伦理生活。这就意味着,身心空间虽然存在,但是却为主客二分格局,进而心体局限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如此,无论公的意识多么强烈,都无法构建起“人我”一体的世界图景。这威胁着儒家工夫论所依循的德性的实践意义。程朱所提供的显仁之法——“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从“人体之”的具身的道德实践理解,充分显示了由工夫所构建的身体现象的统一性,及以之奠立公共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正>我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地帮助我的孩子、配偶、家人、同事、朋友?"我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帮助他人的关键是先帮助自己。换句话说,能够为他人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自己的个人发展。如果我变得聪明10倍、强壮10倍,那么请想想看,这对于我作为一位父亲、一位祖父、一位同事,会给相关的人带来什么。"真的,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礼物是我不断地发展。要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睿智。如果父母一切都做得很好,你们的孩子就会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一  我们知道 ,儒家是以“仁”或道德“心”“性”作为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的 ,那么 ,深受科学思维影响的现代人则可能会问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 ?孟子的回答是 :“人皆有之”,“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 。牟宗三先生把“此天之所与我者”解释为“此心之官乃是天所赋与于我者”2 ,意即义理上天定本有之意 ,亦即“人皆有之”之意 ,这应当是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解释。由此看来 ,孟子的这种回答表示“仁”或道德“心”“性”对人而言即本来如此、定然如此。这也表明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相似文献   

5.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 --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把羞感归结为情绪并将自己的现象学的情绪理论应用到羞感的研究中。他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羞之所羞者是自我;第二,他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结合舍勒的羞感理论、胡塞尔的直观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其开出的路径学空间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从羞感出发其实无法过渡到对象化和他人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他对于现象学的“现象”、“意向性”、“直观”和“自我”等概念作了某种非现象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习录>>)这几段话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天人合一说最简要的说明。我这里不打算讨论他这几段话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只想借用他的这些话,谈谈我所要讲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人与天地万物“原是一体”的含义问题;二是原本合一的天人一体是如何“间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9.
宋濂提出了"吾心为天下最大"的命题,他的理学着重探讨了"人心"与"天地之心",并进而指出人们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便可以体认天道,使个体人生境界向更高层次精进。治心之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心既然是万物的主宰,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那么透过对人心的观察,便能够帮助我们识人;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或是通过圣贤文章,体认天地之心,存诚于心,可以成就一代文章大家。不仅如此,在政治实践中他还以治心之学中的人格修养学说来启发引导朱元璋摒弃自身的刚猛与暴戾,通过理论中的阴柔元素来化导朱元璋行事风格中的刚猛。  相似文献   

10.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一单交易,整个金额将近8亿元。对方买,我们卖。他面临决策问题,行还是不行。所以我给了个建议:可以先少给我一个亿,这一个亿先放在边上——如果我卖给他的这部分资产他买去做了房地产,每平方米达不到7000元,那这一个亿就算了,我得让他有钱赚;如果每平方米超过7000元,他就得把一个亿补给我。这样他就有了选择——如果觉得风险太大,他可以少支出一个亿;如果市场很好,也赚钱了,就再  相似文献   

12.
“他心”(OtherMind)问题 ,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 :认识从个体的感觉经验开始。这种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肯定个人能够经验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却无法提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只能得到关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 ,却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只能得到关于他人外在行为的认识。因此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怀疑论 ,即“他心”不可知。一哲学总是在怀疑中前…  相似文献   

13.
“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否等同。惠施作为对话的一方对前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但其推论的过程又包含着内在的悖论;庄子对鱼之乐的可知性予以了确认,后者同时蕴涵着对他人之心是否可知这一问题的肯定回应。不过,在论证以上立场的过程中,庄子又将“如何可能知”的问题转换为“以何种方式知”,从而在逻辑上犯有转换论题的错误。当然,知“鱼”之乐所隐喻的知他人之心,同时又涉及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过程。从后一角度看,肯定他人之心的可知性,无疑为确认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相互理解、沟通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广而言之,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的共处,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及相互理解,庄子着重分析了存在境域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影响。通过共处、交往过程中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以存在方式及存在形态的转换为其指向。就人自身之“在”而言,存在形态既涉及外在的生活境域,也关乎内在的精神世界,庄子对后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感恩,通常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其实,感恩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它除了指对他人感恩,也指对社会、对自然常怀的感激之心。  相似文献   

16.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就我国先秦时代而论,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以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也还有一些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等等。不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著名代表。孟子是继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第一个系统地探讨人性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人性论理论的人。他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出发,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他的人性论理论。他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实质上是一种先验论的思想。当然,孟子并不认为,人先  相似文献   

17.
<正>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对养育他们成长的勤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的影响,道德普遍被看作强者的道德,人们强调道德高尚者的卓越品质,忽视了道德高尚者柔弱的一面,这导致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对他者的道德关怀,从而促使道德走向式微。实际上,道德离不开脆弱性,道德高尚者不仅脆弱,而且慈柔,合而言之,就是柔弱。正是他者的脆弱性将其置于需要帮助的位置上,并激发出我们的道德之心,促使我们对其进行道德援助,从而把自我变成道德之人。对他者道德行动的做出,不仅源自他者的脆弱性,也源自我们自身的脆弱性。我们正是因为对自身脆弱性的清晰感知,才会对他者的脆弱性产生强烈的同情共感,所以,面对他者的脆弱状态时,我们才会无法做到平心静气、无动于衷,才会有所不忍,而不得不有所行动。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慈柔之心,不管慈柔之心是出于先天,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这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慈柔之心,我们才不会对他者的脆弱状态视而不见,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柔弱构成了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关注柔弱,道德才会获得健康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注重精神追求的哲学家,方东美十分看重宗教与人生的关系。他把宗教理解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这种精神生活方式所表达的,是人类对宇宙创化力的无限虔敬之心。人们保持了这种虔敬之心,便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与他人相友爱,并能参赞宇宙之化育。“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方式,宗教乃是人类虔敬之心的表达,人藉着宗教可以发展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是与神明之‘内在融通’的关系,其次是与人类之‘互爱互助’的关系,第三是与世界之‘参赞化育’的关系。藉着神,我们得以存在于世、并且提升人性;在神之内,我们得知泛爱万有、尤其普爱…  相似文献   

20.
一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论断或谈话,这些论断与谈话往往被人所忽视,或者被人所玩弄和利用作为诡辩的工具。这些就是誖论。比如,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贩卖长矛和盾牌的商人,他自己吹嘘说:“我的长矛能够刺穿任何盾牌;我的盾牌能够阻挡一切长矛”。有人问他:“那么用你的长矛攻击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