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红伟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8-10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就方位介词而言,多数学者重在分析同一语言下的某个介词,比如"上-下"的语用认知。本文尝试从对比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下的对应词"IN"和汉语"里"的意象图式的认知分析,以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跨语言层面意象图式的认知研究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田龙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66-69
英语短语动词常用但极其复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容器图式为基础,基于射体-界标概念,从语义网络的概念化分类,描述解释其隐喻延伸意义,以帮助学习者联想、理解、归纳记忆短语动词之多义,减轻学习者死记硬背之苦,以期能给教、学以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对隐喻做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而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国唐诗及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肖明齐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83-88
语义分析存在如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语义公设等分析研究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家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OVER语义加以探讨,提出新的阐释方法.基于本领域对OVER的研究,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视角解析OVER,并尝试一种新的意象图式结合方式对OVER语义加以分析,即将OVER用法大致分化为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并结合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与容器图式,对OVER的语义提出见解.从而使对OVER的理解简单明了化。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使用、加强、改变或者更新他们的图式。这些图式在他们的意象形成过程中起着置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否顺利与读者相关图式的丰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肖明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2)
语义分析存在如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语义公设等分析研究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家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OVER语义加以探讨,提出新的阐释方法.基于本领域对OVER的研究,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视角解析OVER, 并尝试一种新的意象图式结合方式对OVER语义加以分析,即将OVER用法大致分化为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并结合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与容器图式,对OVER的语义提出见解.从而使对OVER的理解简单明了化. 相似文献
8.
李丽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7-111
文章研究了在隐喻转喻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中意象图式的作用。探讨了三种意象图式(即容器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过量图示)在概念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转喻的关系方面的作用。表明意象图式有两个基本功能:构建一种存在于转喻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语言表达的价值论价值。最后讨论了意象图式在隐喻转喻之间概念相互作用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张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8-120
根据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交叉地带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引出意象图式的重要概念,指出英汉语人群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的意象图式存在显著差异:英语使用者心理上始终体现出横向、且唯一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特征,且"向右即向未来"。汉语使用者的时间则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心理意象图式:横向意象中"前"既可表示时间的未来,也可表示过去;而纵向上则普遍接受"以下为未来"的准则。 相似文献
10.
周运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94-97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类,在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得到体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孕育于不同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制约于各自赖以生存的历史,传统,其同一颜色词的语用差异也就不言而喻。在英、汉语言中,green和绿其涵义差异较大。对green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用异同研究发现,文化、历史、传统对词义有着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杨钦翔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90-91
以构词法为理论基础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网络语言在发展趋势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是网络这个特殊的语言交际环境决定了英汉网络语言以经济原则为主,在造词上的随意性、显著的缩略化趋势及赋旧词新义等现象体现了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及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英汉网络语言的不同点则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背景和网络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16.
殷凤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129-133
姓名称谓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语中的姓名称谓语加以比较分析,利用基本认知理论中的意向内涵、相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从"姓+名"和"名+姓"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以及姓氏和名字的来源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知和发生学的角度分析,英汉"上下"源域具有两个意象图式:一个是物理的"垂直性和平面性";另一个是心理的"上褒下贬"。这是构成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依据。英汉"上下"空间隐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两民族的心理文化,两种语言的构词能力、构词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廖秋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114
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是线形拼音文字。如同汉语造字构词具有理据一样,英语造字构词也具有自己的理据。在日常交际中,语言注意的价值在于理性意义(词义),但在语言创造(造词)中,语言注意的价值则在于理据。换言之,用词侧重词义,造词侧重理据。懂得理据,便于掌握词义。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懂得理据,即大脑储存有关信息,就能顺利地解码,即与交际者那样的编码过程重合,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景秀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9-111
熟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高度凝炼的固定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取英汉熟语中与动物有关的一类词语进行研究探讨,认为英汉熟语在词语选用上存在着词语缺失、词语增补、词语偏离等错位现象,进而探究错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居住环境的不同,二是社会习俗的不同,三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四是宗教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