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原有财政体系统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财政职能应尽快转换,即要客观介定支出范围,增加有效公共产品的提供;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调整收入分配;规范市场,加强客观调控;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方的战略互信程度不高及安全框架的安排缺失。从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中的问题出发,探讨中国-东盟安全架构缺失的原因,分析双方经济、安全互动对东亚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并对双方未来经济、安全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和人民银行“三定”方案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央行全面完成了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基层央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传输的终端,处于金融服务的最前沿,担负着保一方平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基层央行职能调整后,凸显了在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但是,由于受到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影响,基层央行职能弱化了。那么,职能转换后,基层央行工作应该怎样展开呢?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在  相似文献   

4.
吴超 《阴山学刊》2013,(6):106-108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高校历史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突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5.
龚一萍 《江淮论坛》2013,(1):27-32,108
美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物质主义、高消费的幸福,北欧式幸福是一种经济富裕、高福利的幸福,不丹式幸福是一种物质生活朴实、注重精神生活与社会平等的幸福。“中国式幸福”应是一种经济水平适中、物质消费能满足需要、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注重经济公平、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幸福。从经济学视阈分析,经济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GDP、收入增长、稳定价格、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是构建“中国式幸福”的五大经济要素。做好“加减乘除法”是“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经济路径。“加法”即通过GDP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使经济幸福资源增加。“乘法”即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活质量,以提升国民幸福质量。“除法”即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使幸福的分配更加公平,更多的人享有幸福。“减法”即通过减少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从而降低“经济痛苦指数”,提升国民的“幸福经济指数”。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学热”的逐渐升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视界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结合,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我们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革新传统文化,通过逐渐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寻求新的契合点,使二者达到一种更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志在今年初召开的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他又进一步强调 :“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 ,是江泽民同志多年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一系列论述的集中概括 ,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补充和发展 ,最现实的意义在于它把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9.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30年。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对自己的国家身份做出了准确的定位——现状性国家[1](P10),在此基础上中国制定了包括积极全面参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事务和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在内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国学”是对章太炎的“国学”的发展,是以中国现代文化为根基建构起来的。五四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产生的,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真正发展,从章太炎到鲁迅更为突出表现出寻求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8月24—26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会议共收到76篇论文,来自中、日、意等国的近百位学者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共同探讨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个方面,对20多年来新兴的社会文化史进行总结、反省与展望。会议论文涵盖了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新概念与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很多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独资、合资、合作和公司制企业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关注到这样的现实: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涌人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成为了极大的社会问题。围绕“农民进城”,“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而展开的关于“民工维权”、“利益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1):136-142
创新和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政策,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根据熊彼特和诺斯的创新理论及城镇化相关理论分析了创新和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动力的依据与合理性。认为创新和城镇化二者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不同,创新是通过促进产品结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来促进经济水平的高级化;城镇化通过继续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结构的失衡进行矫正和修复,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规模化和合理化,使经济结构从失衡状态向均衡方向发展。实证检验也表明创新和城镇化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认为创新和城镇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政府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还应该有更多措施,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做好制度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切换效率,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核心内容 ,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史上的总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这个总命题下展开的探索 ,而不仅仅是党建理论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时代的呼声”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推进到新境界。实现这一理论创新的关键是“与时俱进” ,是对企求一劳永逸地完成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惯性裹胁的突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 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实践的转型经济学理论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冰 《学术研究》2008,(3):53-60
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转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动力、方式和推进机制.体制转型是社会的理性构建和自发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发国家的体制落差是转型的动力基础.而"学习"的性质决定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转型的实质是利益驱动下的权利结构调整;通过构建政府的目标函数和知识约束建立政府的决策模型,就可以解释政府的改革行为及其差异;中国平滑式转型的基本特征是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的相互替代,这是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它不仅为自身提供了动力,而且在结构变化的同时保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相似文献   

17.
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一、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问:对社会进行准确的定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政策取向,还是思想的基调,都往往要以此为基础。您最近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社会的定位问题?孙:在这里,我将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讨论目前中国社会的定位问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目前中国社会进行定位,远不是这样一个角度能够完成的。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这样一个角度,主要是由于这个角度在以往的讨论中几乎完全被忽略了。问:为什么要强调“90年代以来”这个概念?孙:对目前…  相似文献   

18.
黄正泉 《船山学刊》2006,(3):199-200
一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智慧和哲学"第三届国际会议,于2002年6月7日,在美丽神奇的宣示神谕的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圣地的希中文化交流大厅举行.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严格地说还是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老人.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智慧和哲学.孔子伟大的"仁学"结构驱使我们到相隔万里的德尔菲去探讨古代哲学的深层意蕴,苏格拉底伟大的"认识你自己"吸引我们到爱琴海去体悟心灵的海洋.东西方的历史车轮艰难地跨越了不同的道路,这两位古代哲学老人,虽然他们都不知对方是何人也,而他们的心灵却是相通的.今天东西方的哲人们虽然在一起对话,但心灵反而是不相通的.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 《学术界》2008,(1):70-85
2007年,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同步发展.在城市发展环境与都市精神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从"美国梦"向"欧洲梦"的转型标志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新理念与新智慧逐渐形成.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提出昭示了中华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向内转"的创新模式,代表了中国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出于现实的与学术发展的需要,以环境、生态、精神健康为对象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并出现越来越繁荣的研究局面.对GDP的怀疑与批判表明中国经济学家开始"悔其少作",幸福经济学成为"对经济学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一种回归".都市化进程不仅打破了地理-民族-国家的传统分界,也融化了文化、意识与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带来了一个产生大思潮、大思想与大学术的大时代.城市(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在都市化进程研究、文化城市与文化都市研究、以艺术之城为中心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研究、"新农村"与"城市群"关系研究、都市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运河"申遗"相关的运河城市群研究、江南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都市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市文化学研究在2007年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以来的晚清重商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经济改革开放,探求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日多,晚清重商主义研究即属其一。除以重商名义发表的文章外,同时还有论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对晚清重商主义进行专门的论述。重商主义相对于中国行政系统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思想是一个转变,本文尝试对其做一个粗略和简要的述评,以把握晚清转型时的政治经济思潮的转变。一、晚清重商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1、关于重商主义的含义。大多研究者都把重商理解为重视商业之意。在此基础上,宋宁指出:“重商主义”思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以王韬、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