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权益保护法》有利于依法维护海外华侨参政议政的权利,而华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基本的政治权利。应在构建海外华侨选民信息库的基础上,划分若干海外选区,按华侨人口基数编制华侨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的名额,由驻外使馆的政法参赞负责对海外华侨代表候选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及政审。改革并完善现行的华侨选举体制,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2.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学科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对本学科进行研究,成为了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地理学与华侨华人研究在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理论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交叉性。通过对历史地理学与华侨华人研究关系进行梳理,笔者认为这对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新方向具有比较重要地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论述了定居中亚、西亚华侨的历史与现状。作者分析了华人移居中亚和西亚的历史因素,着重指出了华侨在开发这两个亚州地区的巨大历史功绩,论证了华人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演变的发展规律,文章还强调了中亚西亚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与促进祖国与这两地区诸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华侨华人救灾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在不同阶段,党和政府对华侨华人救灾的参与态度和开放程度不同,并呈现出政策优待、统筹化与法制化趋势明显、动员组织与政策激励并存、加强服务管理等特征。这一政策演变与民族情感和历史传统、主流国际救援观念、国内外形势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事实上对华侨华人参与新中国救灾的规模、流向、程度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华侨认同的变化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侨,其民族主义意识尚未形成。晚清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强烈震撼了朝野。在民族危机意识下寻求社会变革、救之图存的朝野三股政治势力———清朝实权派中的有识之士、保皇派势力、孙中山的革命派,都先后把目光投向海外华侨、寻求华侨的支持,在客观效果方面,这三股政治势力在推动华侨对祖国的认同,从而激发海外华侨社会中华民族主义的兴起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华侨”一词的由来 ,展开论述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依据华侨的具体历史形成 ,分析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社会根源。千百年来的变迁演绎着一部兴衰荣辱的历史 ,这也正形成了华侨的显著特点——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富有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与侨乡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模式的演进过程和结构设计。从历史和现实两重角度对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的存在对侨乡社会的意义进行考察 ,可以看出华侨华人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侨乡社会转型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关系会呈现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华侨筚路蓝缕推动了华侨教育几次走向鼎盛,可以说华侨教育是凝聚无数侨胞心血而成。反之,华侨教育对侨胞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华侨教育之草创,还是其孕育的爱国情怀,还是其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华侨教育对华侨社会的变迁无不烙下深深印痕。从宏观视角诠释华侨教育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深刻把握华侨教育的兴起、发展、嬗变及其对华侨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朝鲜华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1949年4月,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全部移交给朝鲜政府,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逐渐改造了华侨教育。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其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有着对外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福建人在海外遇袭事件中显得较为突出。要解决和保障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须对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站在人口迁移的角度对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遇袭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海外华人社团和海外华侨华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为保障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包爱芹 《东方论坛》2004,(1):120-124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从海外华侨中开始进行革命的,其侨务主张是:把华侨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视侨胞为建设国家、兴办实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关心、爱护华侨.孙中山之所以能把华侨当作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孙中山的侨务主张反映了广大华侨的愿望与要求,在客观上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它深深地吸引了海外华侨,使其踊跃赞助革命;孙中山的侨务主张为现代中国的侨务政策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是中国华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侨生"到"境外生"教育主体的变化使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最终导致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具备了有别于过去的一些新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步酝酿形成,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华侨教育的一支主力军.  相似文献   

14.
国籍法是近代西方法制文明的产物。鸦片战争前 ,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国籍问题并不是统治者关注的话题。 19世纪中叶 ,随着观念的转变 ,清政府开始向海外遣使设领 ,对华侨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政策。由于制定国籍法采取的原则不同 ,在华侨身份的界定上清政府同荷兰等国发生了严重分歧 ,使清政府在南洋等地的遣使计划一度搁浅。为争取海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维护国家主权 ,在广大华侨的积极呼吁下 ,清政府同荷兰等殖民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外交斗争 ,催生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它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史、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我国侨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侨在广州城市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领域、多维度地推动了广州城市近代化进程。经济上,投资近代工业、金融、商业等领域,促进了广州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城市建设方面,不仅在发展理念、交通变革等方面影响了广州近代城市建设,而且投资房地产,拓展了城市发展地域,推动了广州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在广州近代化历程中,华侨资本大量进入广州,资金回报率高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吸引华侨投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南亚华侨所固有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侨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大量华侨组织的建立和积极倡导、日本的政治经济野心对东南亚华侨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华侨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覆灭是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的宣传、动员、组织、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分不开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革命之母”──华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他们的历史功勋将永远载入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册,加拿大华侨对革命作出的贡献是留给全世界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华侨从国外带回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生产力。随着世情、国情和侨情发生重大变化,华侨诉求在日益增长的同时愈趋多元化,不少华侨渴望通过成为公务员,从而进入制定国家政策和方针的队伍中。然而,中国现行法律资源的供给进度与华侨报考公务员的权益保护之间形成内在张力。为减少立法成本和协调好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华侨权益保护法》有必要明确华侨报考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并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激发华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调动其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华侨妇女开始进入加拿大,商人李祥的妻子是第一个到达加拿大的中国妇女。华侨妇女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家庭妇女,另外还有一些妇女被迫做了妓女。加拿大华侨妇女的地位低下。加拿大一些反华分子曾以此等作为华侨罪证而大肆诬蔑华人,掀起反华风暴。  相似文献   

20.
捐资办学是近代华侨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爱国意识的体现,也是其自觉、主动维护和传承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达。对身处异域的近代华侨而言,教育功能在特定时空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兴学重教正是他们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与育人功能的认知不断深化的结果。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动因,其中故乡情怀的归属感、宗亲意识乡土情结、兴国救国的责任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等,是他们长期捐资办学和近代华侨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