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世纪来,学者们在韦庄的文献整理、生平考订、诗、词、《又玄集》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用力劬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早期的《秦妇吟》研究、韦庄词研究和近二十年来的韦庄诗研究为代表。当前韦庄研究尚存在“基础研究瓶颈化”“研究视角狭窄化”“研究方法静态化”等问题。就目前韦庄研究的困境而言,将韦庄诗、词、文、选本等相结合进行联动研究,并将其作品置于复杂鲜活的唐末历史图景中进行互动研究,或许是未来韦庄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韦庄诗系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庄诗系年齐涛韦庄诗作,向无编年,今以向迪宗校本《浇花集》为底本,作韦庄诗系年如下,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正之。韦庄《烷花集》由其弟韦霭编成于天复三年(903,癸亥)。序云:“余家之兄庄,自庚于乱离前,凡著歌诗文章数十通,属兵火迭兴,简编俱堕,唯余口诵者...  相似文献   

3.
《秦妇吟》的起落及再认识周容良一、多舛的命运《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创作的唐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遭受了最不公正待遇的一首诗。公元880年,韦庄四十五岁时在长安应了举。恰在此时,黄巢带领义军攻入长安。韦庄效忠李唐王朝的美梦落了空。他熬...  相似文献   

4.
韦庄的《又玄集》是《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一。它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选了杜甫的诗歌,而且将杜甫的诗歌录在首位;二是所选的杜诗,除《春望》外,其余诗作(《西郊》、《禹庙》、《山寺》、《遣兴》、《送韩十四东归觐省》和《南邻》等)均为杜甫寓居成都或在成都附近所作。韦庄的《又玄集》存在的这两个特点与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及韦庄以"清词丽句"为选诗的审美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5.
韦庄编选的《又玄集》是唐代晚期重要的唐诗选本。《又玄集》体现了韦庄具有明确的编辑思想,以"清词丽句"作为选取对象,所选诗歌符合其诗学主张。韦庄在选诗的过程中注重不断创新,有意识地通选整个唐代诗作。诗集的编选也体现了韦庄具有较强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示白诚甫》诗笺证[韩国]俞玄穆元好间诗有《示白诚甫》一首:之子吟爆竹,乃公欣树萱。昆山多美玉,江水发初源。名教有乐地,诗书皆雅言。通家吾未老,倚仗望高轩。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依旧本列此诗于卷七甲寅年即蒙古宪宗四年(1254)诗间,题下注:...  相似文献   

7.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问世以后,名动诗坛,震惊朝野。此诗以不容抹煞的历史真实性和深刻感人的艺术性强烈地震撼时人的心灵,以至韦庄立即饮誉天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然而,这一首长诗,命途多舛。其一被公卿谤议讳隐于作者之生前;其二坠简流沙亡佚于作者之身后,诗海沉沦;其三复出于敦煌石窟,却辗转流离于域外;其四虽算回归中土,却历遭非议酷评,长期不见容于今世。  相似文献   

8.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篇杰作,也是古典诗歌传统教学名篇。可是关于此诗寓意,向多歧义。或以为危房、杜而作,或以为讽玄宗幸蜀,或以为讽章仇兼琼,或以为沿乐府旧题、蜀人自咏蜀,或以为送友人入蜀作,或以为寓仕途坎坷等等。按本诗最早见载于成书于天宝十二载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又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关于天宝初李白至长安,贺知章曾叹赏其《蜀道难》的记载,说明此诗不可能作于天宝十二载以后,因此危房、杜,讽玄宗幸蜀说已难成立。至于蜀人自咏蜀、送友人入蜀或  相似文献   

9.
韦庄为了拜谒镇海节度使周宝,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秦妇"的遭遇,创作了长诗《秦妇吟》。在诗中,诗人为了突出周宝的政绩,对当时其他政治势力使用了大量不敬之词,但不期这些言辞随着《秦妇吟》的流传,为诗人日后的仕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为了消除这些言辞在各种势力间的影响,韦庄在昭宗景福年间入京应试时便开始讳言"秦妇吟秀才"的称号及《秦妇吟》一诗,而在及第、入仕之后,随着自身政治成熟度的加深,便有了自禁《秦妇吟》之事。  相似文献   

10.
《江南春》、《台城》皆以诗含画境,韵生笔外,鲜明地体现了“诗画同源”的美学思想,这与两位作者深谙画理密不可分。但《江南春》意境鲜美,境界廓大,采用的是超越时空的写法;《台城》则运用反衬手法,写得凄清柔婉,呈现出“冷雨葬花魂”的凄艳美。在思想内涵上,两诗都深寓着作者“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叹。形成作品格调的主客观原因:首先,是“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杜牧还幻想唐室中兴,挽狂澜于既倒;而韦庄生活的年代,唐王朝的衰亡是任何人都回天乏力。其次,就诗人自身而言,杜牧俊爽豪宕,风流倜傥,其七绝虽含叹息,却寓憧憬;韦庄则更多地饱尝了干戈扰攘、偃蹇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艰辛,因而多悲苦哀愁的吟唱。再则,审美情趣、文化积淀、从游交酬等不尽相同,也造成两人七绝风格的差异———杜牧:明丽;韦庄:清丽  相似文献   

11.
各家测定骆氏生年的依据,无不本之著《骆临海笺注》的清人陈熙晋所推定的骆于咸亨元年(670年)作《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之说.因该《咏怀》诗中有“三十二余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之语,而陈氏以为,骆是详正学士之职刚被“罢”时作此诗的;故闻一多先生和刘开扬先生遂判断骆作《咏怀》时正“三十二”岁,而上推三十二年,定其生年为  相似文献   

12.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四年(1898年)以湖南巡抚陈宝箴荐,得光绪帝召见,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作,与谭嗣同等同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在近代诗坛,刘光第本应其《介白堂诗集》占有一席之地,《民权素》所载南村《摅怀斋诗话》云:“余于近代诗人诗,每喜搜览,恒少称意者。散原诗之外,有富顺刘光第《介白堂诗》,亦为一时杰作。散原以古奥雄奇胜,介白堂则以清新俊逸胜也。”胡先辅亦言:“戊戌六君子皆号称能诗,……予独以为刘裴村之《介白堂诗》,不但为六家之冠,近世亦鲜有能过之者。”  相似文献   

13.
李白乐府诗《公无渡河》历来众说纷纭。陈沆《诗比兴笺》以为此诗“盖悲永王磷起兵不成诛死”。永王“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陈氏又引《豫章篇》“本为休明人”云云,以为“即此诗所指”。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云:“陈沆所言,颇得本诗微意。”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则谓:“陈  相似文献   

14.
韦庄是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在唐末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诗三百二十余首。本文主要着眼于其诗,从作品中探寻作者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语溪中兴颂和张文潜韵二首》,此诗的写作时间,俞理初认为是初嫁数年所作,庞石帚先生《养睛室笔记》则以为李易安“建安辛已嫁于赵氏,年始十八。至崇宁五年,挺之作相,则二十三也。理初论次,不知何所依据。近人或以为作于崇宁三年……或以为作于元符三年前后。……二说亦皆臆测无显据。余以为诸说皆非。易安此诗,虽难定其确在何时,要必作于安渡流离之后。”并认为“审其语意,二诗亦非一时之作。”庞先生之说实当。盖作品产生时间与作者的年事、阅历大有关系,易安此诗郁郁孤怀,煌煌大笔,当非二十几岁时所能作。且必在南渡之后,所感滋多,庚信萧  相似文献   

16.
韦庄存世的三峡诗文共两篇,其《谒巫山庙》之巫山当在湖北,与今之三峡无涉;其《峡程记》为其任职前蜀之时,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六月亲下三峡之作。  相似文献   

17.
《蜀道难》是李白首屈一指的代表作,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脍炙人口已千有余年。但是关于此诗的解释,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讽刺严武,或以为讽刺章仇兼琼,或以为谏阻玄宗幸蜀,或以为只不过是模山范水之作,别无他意。“诗家总爱西昆好,  相似文献   

18.
田丰 《东方论坛》2023,(6):135-145
臧克家发表于1939—1948年的四首诗作(《红白浆汁》《在轰炸中诞生》《那一天——有赠》《九行》)和两篇诗论(《生活的谣曲》《秋天,诗的季节》),未被《臧克家全集》以及其他臧克家作品集收录,也未被《臧克家年谱》《臧克家研究资料》等文献资料提及,当属佚作无疑。这些佚诗及诗论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补全集之不足,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臧克家此阶段的诗歌创作状况及其秉持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9.
黄石市郊临江有座峭耸壁立的西塞山,长期以来,人们多以之为西晋伐吴、使吴国“千寻铁锁”沉江一役之地,又以为唐朝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所咏即此。如《湖北通志》(1921年刊本)在《舆地志·山川》之“大冶西塞山”条下,即引刘禹锡诗,又明清两代修撰之《大冶县志》,亦引刘禹锡诗,并将山列为“大冶八景”之一,名曰  相似文献   

20.
韦庄诗在晚唐盛名卓著,从三点可以说明。一是饮誉“秦妇吟秀才”可证;二是唐人选唐诗中,韦穀所选《才调集》在唐人选本中规模最大,遍选唐代名家诗歌千首,独韦庄入选63首,居全集之冠,足证影响很大;三是据诗人自云:“我有歌诗一千首,……斑斑布在时人口”(《乞彩笺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信,确实也看出时人是十分喜爱韦诗的。韦诗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