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作了预见性的展望,即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向;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人类学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对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应与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同属一级学科。文章进而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人类学的地位与作用尚需进一步取得共识;在我国还缺乏一个专业的研究所未领导全国人类学研究;人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足;人类学专业译著、著作出版不多,更没有科普读物,也影响了人类学发展;要多建人类学博物馆,以推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一直在运用民族学研究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一方法可以概括为基于进化论与生物学两门学科所存在的内在脆弱性的假设,即,一是社会进化论者注重于"文明"与"原始"之概念以质的(定性的)、按等级划分的理论;一是种族主义观念至上的生物行为理论。然而,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民族问题予以考究,拟重新调整学科的理论构建,建立民族学研究之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研究没法回避对何为文化的探讨。各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均有自己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而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则会影响其对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文化的认识成为理解人类学理论学派的基础。从人类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化的阐释有作为"进化传播"的文化、作为"相对"的文化、作为"功能"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作为"象征"的文化、作为"解释"的文化等。各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建立在对不同文化或是文化不同侧面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亦影响了各个学派实际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的冲突始终是跨文化交流与交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类学以独特的学科视角对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贡献了理论.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罗兰教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以及在非洲和中国所做的田野工作,探讨了如何通过一个特定的实物来探索物的形成、物的历史、物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对物质人类学和物质文化,考古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层次探讨。其对如何通过发运用物质文化,以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结合来发展历史人类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罗兰教授也对东亚的人类学,尤其是中国人类学的未来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他认为未来人类学的聚焦点将从欧美移到世界其他地方,欧美人类学不再会被认为是人类学的绝对真理,所以通过欧美之外的一种人类学的新思想,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未来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人类学是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对健康、疾病与治疗的相关认知与行为的研究,它还包括将人类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健康、疾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应用性工作。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大体有两端,一端侧重人类的生物性,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另一端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形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主体。本文对社会文化视角的几种理论取向做了历时性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国内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虽然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的环境决定论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 ,其产生和发展则与美国文化人类学息息相关。生态人类学从环境决定论到侧重文化的民族生态学的转变 ,实质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类学史  相似文献   

12.
牟桃 《民族论坛》2013,(9X):24-27
环境人类学的兴起,是人类学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推进,是学科发展本身使然。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这是环境人类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环境人类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系统综述这门新兴学科的由来、特征及相关的中国经验,为丰富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更好地与国际人类学接轨做一番努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需要走出一种围墙的界限,需要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相互间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种之前文化分离观念的自然养成,由此而要去反思曾经社区的、区域的以及模式的文化研究之缺陷和不足。人的精神是相通的,观念之间不会因为围墙和大门关闭而不发生沟通。人类学未来的希望则在于一种跨出边界的合作人类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语境建构问题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的解释性概念,它用发展的眼光,展示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它采纳了“转换学科”的方法绘制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学科条件下的发展。文章力求从那些被构建的相关的或无关的现象的联系和断离中来阐明语境是和解释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也阐述了语境是社会性产物,它会有社会生活,这种生活容易受到人类学的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环境人类学的兴起,是人类学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推进,是学科发展本身使然。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这是环境人类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环境人类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系统综述这门新兴学科的由来、特征及相关的中国经验,为丰富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更好地与国际人类学接轨做一番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和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学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学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殖民思潮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人类学不但将其作为寻找学科定位的重要工具,更是将停留在文化批评层面的后殖民思潮推向田野实践,为后殖民思潮的反思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个案和实践路径。虽然中国在客观上不构成"后殖民情境",但仍可在文化批评的层面上讨论国外人类学在后殖民反思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民族志个案,以此丰富和拓展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内涵和视野。  相似文献   

18.
书法人类学是中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对它的研究有待展开。书法人类学不能仅仅关注作品,更要关注书写者,关注书写行为过程,关注书写者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语境,关注围绕作品所建构的社会互动网络,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能动性。书法人类学要广泛吸收历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书法家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凭借书法作品与周围形成互动关系。书法作品可被视为物质文化,可以借鉴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书法亦处于特定的审美空间和文化场域之中,需要用整体性和语境性的视野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学科,诞生于西方人在异域经历中的"文化震撼",继而对异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比较,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0.
社会人类学一直致力于各种人文类型间的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人类学家们对异域文化的探寻、对本土文化的自省,旨在化解各族群间因陌生而造成的误解和隔阂。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类社会首次突破了不同人文类型之间的空间阻隔,为建立“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这种科技的发明与创新也给多元文化的并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何消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悖论,建构起汇聚共荣、“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课题,也是对其学科存在价值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