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根据全国25个省(市)1985—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几个关键因素对农村土地抛荒(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粮补贴对农村土地抛荒的发生概率没有显著性影响,增加种粮补贴并未减少农村土地抛荒。原因在于种粮补贴机制不健全,政府应改变种粮补贴政策的具体执行方式,使之成为种粮的激励因素。粮食价格对农村土地抛荒的发生概率具有显著性影响,提高粮食价格能减少农村土地抛荒,但作用有限,其原因一是第一产业收入低于工资性收入,不再成为农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二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因此,政府应打破粮食市场垄断局面,粮食收购企业应建立粮食质量信息甄选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促进粮食收购企业和粮农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农户种粮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吉林省7个市28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户种粮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粮农对粮补增收作用的评价、粮食价格、户主年龄与粮农种粮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资价格、户主受教育程度与粮农种粮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粮农种粮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切实有效调控农资价格、培育专业种粮大户、引导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吉林省农户种粮意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南省951户农户的访谈与调查,把影响农户粮食种植意愿因素分为农户自身情况、农户粮食生产、农户对粮食生产的态度、农户对政府投入的态度四大类;通过层析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农户对粮食价格的评价、农户对粮食生产技术服务的评价、农户种粮积极性、农户种植面积等变量对农户粮食种植意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农户模型进行分析,理论推导的结论表明: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粮食补贴依然有效;运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面板Tobit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分位数估计的方法证实了理论推导的结论。研究进一步表明,与粮食种植面积相挂钩的补贴方式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要明显大于脱钩的补贴方式;此外,种粮成本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抑制作用要远大于粮食直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发展阶段转变背景下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格支持政策是粮食政策的重要工具,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主要措施的价格支持政策对于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价补合一”的价格支持政策也带来粮食供需结构失衡、财政负担沉重、下游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等诸多问题.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和粮价与农民收入关系的传统认识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陷入困局的症结所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向结构失衡转变,规模经营主体成为重要供给主体.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应由以总量安全为核心向结构安全为核心转变,收入保障政策要由单纯关注种粮收益水平向重点关注种粮专业户收入转变,粮食市场调控方式则应由直接入市收购向更加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转变.为此,应从降低价格支持水平、完善储备体系、探索目标价格保险、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水平等角度深化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改革,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种粮农户收入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陕西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农户种粮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种粮比较效益低是阻碍农户种粮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农户年龄、种粮规模、种粮目的及家庭承包经营地安排与农户种粮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户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状况及家庭是否种植经济作物却与农户种粮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政策来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通过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来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构建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阶段分品种对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粮食补贴投入产出作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亩均粮食补贴对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作用显著,但作用效果被抵消了,亩均粮食补贴对其他作物的投入产出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对劳动时间要素投入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对玉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促进显著,而对水稻和大豆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补贴提升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但产出效果不明显。未来粮食补贴政策应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行价格与补贴相分离,让补贴以要素投入合理化为基准,通过补贴满足不同作物生产收益所需。  相似文献   

8.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及其市场主体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的作用机制.改革开放前,政府影响力在我国粮食价格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迁以不断调适政府对粮食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力为主线,经历了从政府直接控制价格水平到间接影响价格水平形成的转折.总体而言,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时,往往通过政府强势的价格影响力来实现粮食增产,而当粮食供求关系偏松时,政府强势影响价格的弊端就会累积性呈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及其调整来看,我国一直没有找到粮食供求关系偏松状况下有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未来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而不是放任粮食市场自发形成价格,否则我国粮食市场过度波动难以避免,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难免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粮食补贴政策通过农户生产行为实现其政策传导,那么,在农业生产风险条件下,农户的风险偏好和政策预期是否影响到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发挥?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数据,将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性测试分析方法运用于农户行为研究,分析不同风险偏好农户对补贴政策的预期和行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态度及其风险偏好通过农户的政策预期作用到农户种粮决策行为,且农户的风险偏好和生产行为决策出现了"效用不一致"的现象,风险规避型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预期相对较强,有更强烈的稳定粮食生产的预期,据此提出粮食补贴政策设计时应该考虑农户风险偏好特征,将风险规避型农户的粮食生产激励政策放在首要地位,稳定和刺激粮食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粮食收购价对粮价稳定的影响是检验粮食价格政策的指标之一。理论与实践分析表明,若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在国家财政支持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收购价越高,粮食价格波动就越大;若粮食收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最低收购价对于稳定粮食价格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最低收购价越靠近均衡价格,其对粮食价格的稳定作用就越显著。合理的粮食收购价应介于粮食生产平均成本和均衡价格之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利用DID模型研究了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只对政策实施省份的农户种粮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与其他收入增加对农户总收入增加的带动效应相比,种粮收入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从影响因素来看,通过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已经效果甚微,农户增收仍主要依靠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此,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主粮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其对农户种粮收入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将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宏观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协同考虑,通过与其他政策措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结合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估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并研究其影响因素,对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粮食生产氮磷平衡的视角,将氮和磷的盈余作为"非期望产出",构建非径向SBM方法的农业环境效率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在扰动项不服从正态性和同方差性假设的情况下,采用更加稳健的CLAD模型来代替传统的Tobit模型,构建DEA-CLAD的两阶段模型。利用2004—2016年浙江省籼稻种植农户的地块层面的数据,对籼稻生产的环境效率进行测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籼稻生产历年环境效率处于波动之中,平均环境效率为0.563,有较大提升空间;粮食价格、化肥价格和农药价格是籼稻生产环境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价格、化肥价格对环境效率有正向显著的影响,而农药价格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为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还受到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补贴和农户年龄等市场因素、政策和农户特征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地规模影响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495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等经营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其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手段、农业生产投入、粮食储备与销售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总的看来,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更倾向于放弃耕地经营权,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粮食商品率偏低,不太注重粮食储备.因此,适度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未来谁来种地”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农业规模化经营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用河南、黑龙江、四川、浙江四省农户调查数据,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种粮农户规模化经营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粮食规模化经营行为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规模经济激励是农户粮食规模化经营的驱动力,土地资源约束是其基本制约因素,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对农户粮食规模化经营有显著促进作用;较高的非农比较收益对农户规模化经营行为有显著抑制作用;良好的金融信贷、保险等社会资本的可获得性、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粮食规模化经营有显著正向激励作用。据此提出培育以规模化农户为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粮食补贴制度以直补模式为主导,具有“普惠制”特征。通过构建农户粮作经营模型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表明,当前综合性收入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促进作用甚小,而生产性专项补贴和粮食价格支持则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尚未到达以收入补贴为主的阶段,粮食补贴应定位于生产目标而非收入目标。相应地,粮食补贴应以生产性补贴为主,且补贴目标应瞄准粮食生产户,补贴方式应与农户生产决策挂钩,补贴资金的配置应逐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适应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粮食供给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8~2007年粮食价格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度数据。运用Nerlove模型,对我国粮食供给反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给的长短期价格弹性都较低。即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根据粮食价格的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从而对买粮难和卖粮难的现实形成了放大的效应,不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为此.一方面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让农户能根据粮食价格的信息。积极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粮食补贴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农地流转的速度,让农民真正能从种植粮食中获得与外出务工相当的收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前景理论和黑龙江省地方和垦区460户种粮大户实地调查数据,利用Slogit模型,分析了种粮大户售粮方式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种粮总收入、身体状况、农业投入人口)、心智水平(粮食收成状况、现行粮食价格、未来价格预期、承担售粮风险)和主观愿望(通公路、入合作社)等变量对种粮大户售粮方式行为选择有较强的正向作用效应,而社会关系变量(掌握了储粮技术、获得信息的渠道)对种粮大户售粮方式行为选择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充分表明种粮大户自身内在特征等变量对选择售粮方式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日益逆市场化,并最终固化为以政府定价为核心.这种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短期内增强粮食产能和助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在中长期内导致中国粮食生产、流通、进口、库存、加工、消费的全面扭曲.文章着重从观念和体制角度,探讨了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逆市场化的内在逻辑:观念的局限主要在于不信任市场,对粮食供求形势过分紧张,过度强调粮食总产量,而静态化思维、历史记忆、惯性判断及前期经验又强化了以上观念;体制的制约主要在于独大且难以监控的单一政府储备主体与叠床架屋的涉粮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逆市场化,源于落伍的观念与体制的制约之间的相互强化,因而,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必须同时转变观念与加快体制调整.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粮食市场价格信号和计划价格信号共同影响农户行为的观点。在分析两者对不同种植结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户的影响力度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 ,提出要努力引导农户朝兼业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要逐步实现粮食价格由双轨制向单轨制发展 ,统一粮食价格信号 ;要注意预期价格信号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户种粮积极性是影响粮食产量及产值的重要因素,关涉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基于Y县272份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从农户个体、家庭、市场、社会和区域特征五个方面探究农户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农户种粮积极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农户对粮食市场价格满意度、农户对农资价格满意度、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保障能力评价;与农户种粮积极性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农户对加入合作社是否利于提高种粮效益评价、农户种粮投入占家庭总支出比重、农户所在乡镇近三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据此,应通过加大对粮食市场价格及农资价格的调控力度,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等途径,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