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针对新疆艾滋病问题,从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新疆防治艾滋病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治艾滋病的对策及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动人口既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又为艾滋病扩散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灾区云南省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分析,从小的视角出发,揭示出流动人口作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原因用社会管理和控制缺陷,为政府建立有效的艾滋病反应机制,有效预防艾滋病,降低艾滋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伦理难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易雄 《中州学刊》2007,(5):129-133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难题主要包括资源的分配不公、预防H IV/AIDS的措施与传统伦理观冲突、性伴通知的失范和治疗的标准化与公正性难以实现。解决这些伦理难题需坚持尊重宽容、有利无害、公平公正、互帮互助和注重弱势群体的原则,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建立完善的艾滋病防治规范和组织机构,贯彻落实好中国正式启动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人群干预,在全社会形成控制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程玲 《江汉论坛》2012,(6):140-144
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艾滋病人群各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基于艾滋病人群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由艾滋病人群的认知和行为所诱导,为艾滋病人群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所加剧。贫困具有传递的性质,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传递包括贫困范围不断扩展的横向传递和贫困在代际之间延续的纵向传递。要遏制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和传递,必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唤醒艾滋病人群的自我发展意识,降低艾滋病人群的脆弱性是针对艾滋病人群的反贫困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患者的社区支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向德平  陈琦 《学术论坛》2004,(3):141-144
社区支持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社区支持在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控制艾滋病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艾滋病患者社区支持网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教育是全球各国用来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公器,它能传播健康的生活知识。现有的艾滋病教育研究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整体构建全民预防艾滋病教育体系的构思,并详述了整体构建全民预防艾滋病教育体系的思路、方法、步骤以及全民预防艾滋病教育体系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对社会造成很大威胁的疾病。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依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资源与情感优势,其优势有利于社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究竟何在?本文与潘绥铭等人文章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因素”、“对艾滋病预防认识的政治高度”并不是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全球共识。而中国在应对艾滋病策略上采取的严厉打击卖淫吸毒的方针以及政府以强控制手段和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身份建构的社会预防模式,才构成了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因此,中国要成功应对艾滋病,必须改变策略,设立国家和地方传染病基金制度,扩大艾滋病民间组织的行动空间,形成政府、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经历了传入期、播散期 ,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新的、更完善的措施 ,以便更有效地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于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在我国,艾滋病是26种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但因其危害性大、防控难度高而属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传  相似文献   

11.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艾滋病相关的污名与歧视被认为是阻碍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性因素.大多对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关注歧视产生的心理与认知根源,忽视了塑造艾滋病话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与结构性因素.要成功地达成反歧视目的,必须从媒体与公共卫生领域这两个塑造艾滋病话语的主导性力量抓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艾滋病立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爱林 《中州学刊》2005,(2):99-103
长期以来,人们将艾滋病与性病混为一谈而予以排斥、歧视和拒绝,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指导下,中国艾滋病立法举步维艰,至今仍没有专门为艾滋病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艾滋病立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可行的立法建议有:在<刑法>中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以提高艾滋病立法的威慑力,将现行法律中有关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工作权、上学权、隐私权和结婚权的冲突规定予以统一,加快艾滋病重灾区的立法步伐等.  相似文献   

13.
邢剑鸿 《兰州学刊》2008,(Z1):76-79
新疆是我国艾滋病流的高发区,而首府乌鲁木齐和伊宁市则是此种流行病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新疆也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由于在疆的农民工以外省流入为主,并主要在上述两地务工较多。农民工的流动性极大,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知和行为对于预防艾滋病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对在疆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干预实践中社会理论的鉴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的社会研究发现 ,艾滋病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分布的复杂性的本质是病毒易感的历史、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建构。这即意味着 ,回应艾滋病病毒流行 ,社会研究必须超越目前的社会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科学、心理学和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基础上的社会学及人类学 ,而倡导从根本上着眼于改变艾滋病社会易感的社会环境结构 ,其意义超过了艾滋病防治本身。结果必然是大批主流行为理论的淘汰和社会结构改变的潜移运动的发生。这一过程几乎在所有国家的艾滋病防治运动中实践着。  相似文献   

15.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英国等国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国外艾滋病患者相关立法具有以下特征:将反歧视纳入制度设计目的之中,公共卫生立法体现人权制度,等等。由此,我国与艾滋病相关的立法应该汲取经验,完善宪法内容,加强反歧视立法,制定艾滋病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6.
邓书毅  邓云涛 《理论界》2006,(7):122-123
本文通过对武汉地区1550名大学生的调查采访,发现当前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与防范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大学生的性观念日益开放,对性行为的态度也更趋积极健康,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艾滋病人的同情关爱与恐惧排斥心理并存。同时,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渠道非常匮乏,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和获得途径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汪洋 《家庭科技》2010,(7):35-35
经常出现口唇糜烂、口角发炎,说明身体缺乏维生素B2。这时如果你吃几次用黄豆芽做的菜肴,也许不必去看医生,就自愈了。黄豆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将黄豆用水浸泡,发芽生成的黄豆芽比黄豆营养还丰富。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夏国美 《社会科学》2005,8(11):65-78
中国正面临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临界点,导致艾滋病更大规模流行的社会因素普遍存在。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以及中国不同阶段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艾滋病的污名化、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采用传统公共卫生的强控制手段以及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等因素,构成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有效建构的根本障碍。中国要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变革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设立国家传染病基金制度,鼓励民间捐赠,培育公民社会,建立政府、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艾滋病防控宣传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选取有效的宣传方式成为决定宣传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政府部门艾滋病宣传资金投入情况,通过对我省普通人群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和水平的定性、定量分析,应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方法,比较艾滋病防控体系中不同宣传方式的投入和产出结果,试图寻求更有效的宣传途径及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艾滋病防治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地方立法,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将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宣传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有效渠道和手段,纠正人们的行为模式,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认真切实地落实“不歧视”与其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