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般会带来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产业也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却出现了老龄产业发展缓慢的"叫好不叫座"现象.本文把老年产业分为具有私有产品特征的老龄产品和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老龄服务两大类,从当前老龄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老龄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及国家发展阶段等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当前这批老人对老龄产品的整体有效需求不足,老龄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导致政府对老龄服务的供给不足等是老龄产业"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结论认为老龄产业将在2020年左右得到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被孤立者、孤独者、失业者或遭遇哀伤事件的老人,都是老年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此外,20%的中风或心脏病患者也会陷入抑郁状态,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相似文献   

3.
杨亮  盛邦跃 《阴山学刊》2005,18(6):97-99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在我国老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是农村老人,农村老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来看,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问题、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成立农村老人协会鼓励老年人自助、深入贯彻《老年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当前农村老年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的孤独、贫困、疾病以及生活自理和护理等老人问题的产生与“男主外 ,女主内”这种传统性别分工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在职业、家庭和社会等领域全面强制推行男女平等 ,破除传统性别分工习俗及观念 ,才能有助于上述老人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5.
发展“老有所为”是我国解决老龄问题的一项重要对策,也是社会主义老年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嘉兴等地3240名老人的调查,就人口老龄化与发展老有所为问题作些探讨。 一、浙江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严峻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市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30万人,占总人口的10.38%。预测到200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发展到  相似文献   

6.
互联 《家庭科技》2009,(8):38-38
人到老年,儿女都成家立业"飞"离了身边,于是原本热闹的家变得冷清起来.面对"空巢",有些老人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些老人却活得轻松、自得.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与老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到老年,儿女都成家立业"飞"离了身边,于是原本热闹的家变得冷清起来.面对"空巢",有些老人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些老人却活得轻松、自得.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与老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老龄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也越来越为我国重视。联合国于一九八二年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就国际老龄问题商讨对策。同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召开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筹划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一 为什么要关心老人和重视老龄工作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摆在世界和我国面前的老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问题,即老人本身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发挥余热等老年人生活特殊需要的问题;二是人口老化问题,即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重增加引起的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老龄问题渐趋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达1600多万,并且以每年至少10万人的速度递增。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源自心理疾病,58%的老人感到孤独,63.2%的老人觉得活着没意思。  相似文献   

10.
家住天津市的寡妇李与鳏夫焦两位老人虽相恋多年,但因子女反对,再婚的愿望难以实现。为此,她精神十分痛苦,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她来到天津的老龄问题研究专家郝麦收开办的老年婚姻介绍所求援。郝麦收说服了二位老人的子女,并以“协议婚约”方式,使二位老人喜结良缘。至今,这对再婚老年夫妇相亲相爱,全家和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丽尔小姐》,揭示女主角从"孤独,但不可怜"走向真正"孤独并可悲"的过程。"布丽儿小姐"的身上有现代社会老年孤独的鲜活影射。分析她的心理变化,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老年孤独心理,帮助消除空巢老人的社会隐患。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女性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多、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往往较男性老龄人口更加弱势,女性老龄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尤其需要及时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以福建省为例,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的主观幸福感展开实证研究,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深入剖析福建省农村老年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侧面反映福建省乃至全国老龄女性人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情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涉及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婚姻状况、居住环境、主要生活方式、主要意愿、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该调查反映了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宣传<老年法>,同时,要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制定优待规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生理功能不断弱化,进而引发身心各种疾病;老人社会参与度慢慢减少,孤独感程度也倍增.老人孤独问题不断凸显,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认为,孤独感是指人由于感到被隔离或者缺少人际接触而发生一些不高兴或痛苦的主观感受[1].美国学者Weiss把孤独感分为社交性和情感性孤独,这是在社会需求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老年人抑郁(GDS)、孤独(UCL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市北碚区500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空巢老人孤独、抑郁与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显著大于城市;女性空巢老人比男性更抑郁孤独和抑郁;随着年龄增大,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减弱、孤独和抑郁显著增强;无子女空巢老人相对于有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孤独和抑郁更强烈;文化程度越高,孤独与抑郁水平越低,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未来的13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净增1亿,平均每年增加660万,我国将成为老龄人口大国。由于中国国情比较特殊,“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妇、四个老人、一个  相似文献   

17.
李超 《兰州学刊》2015,(4):150-159
随着21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老龄产业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发展相对较早,经历了从完全被忽略,到反复摸索,再到理性发展的过程,通过企业发现并不断满足老年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科技创新、相关政府部门扶持、老龄科学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助推等举措,老龄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须以美国经验为借鉴,从市场细分、产品和服务创新、老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老龄产业协会中介作用等方面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要“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目前中国的2亿老年人口中,处境最为艰难的是1200万之多完全失能老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立即考虑制定对完全失能老人提供社会化长期照护的政策乃至形成稳定的制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部分大学和老年服务机构为此做了题为“完全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课题,并以调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一个将市场化的保险项目和准市场化的老年服务结合起来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家里的长辈渐渐老去,儿女们除了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重视由于衰老带来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对于老人常见的突发疾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措施,避免不科学的急救给老人带来严重危害. “跌倒”是老人第一“杀手” 人上了岁数,身体协调能力下降,跌倒的风险会比年轻人高出许多.但是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老人摔倒了是小事,站起来或扶起来就好.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谈华丽 《兰州学刊》2005,(4):247-248
老龄化社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老年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资源,"老有所为"有着充分的现实条件,为老年人口继续为社会再作贡献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文分析我国老龄社会发展特征和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实条件,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角度对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