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米 《东岳论丛》2019,40(8):121-128
李安电影《断背山》和《色·戒》对原人物形象进行了部分改编,使人物形象由小说的边缘人向主流社会价值回归,这一改编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在主题上的不同。李安的改编来自于电影艺术法则与商业法则的要求,也来自于李安独特的电影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3.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5.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的成功,与其笼统地归功于对小说原著的忠实,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电影忠实于并强化了小说原著那种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的散文化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剧本和剪辑完成的电影之间的详细比较,考察从小说到电影这一改编过程中对风格问题的处理,探析散文式电影改编的艺术技巧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电影改编是两种不同语言艺术之间的转换过程。根据麦家小说改编而成的谍战电影《风声》和《听风者》,与小说主要的不同就在于人物形象的重塑与视听表现手法的丰富。电影改编需要在对小说材料的取舍上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看虹录>是沈从文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部以身体为重心的小说.一方面,小说将身体置于生命的本体地位,既呈现出身体释放自身的"悦乐"过程,又通过文本的特殊结构将身体受压抑的现实存在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着沈从文对身体的现代存在境遇的思考;另一方面,<看虹录>又以身体体验悬置身体实在,使身体表达由具象走向抽象,由形而下走向形而上,其中所折射的正是沈从文在40年代关于建立"美和爱的新的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文学和电影同为这样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开辟了新天地,并要求其受众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回应,以获得对作品的适当理解.而叙事开端的话题又把与现代主义、叙事与电影理论相关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详细分析四部现代派文本--哈姆生的<饥饿>、卡夫卡的<诉讼>及卡尔森、威尔斯分别据以改编成的电影--的基础上,探讨小说及其电影改编的开端之叙事形式与意识形态内涵.最后得出关于电影的一般结论:摄影机是现代和现代主义的隐喻,它有其机械地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其不同于人类看视方式的非人格化的方面,但它毕竟受摄影师及其身后的导演所操控,从而是一个使电影制作者能够做出一系列决断的手段.影片对现代主义经验的表达,与摄影机安排人的视角、介入方式和距离并使之变调与复杂化的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重塑经典——电影改编视阈下的《理智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备文学性和电影性的小说,是文学和银幕所共有的财富。简·奥斯汀的小说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六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均获得巨大成功。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从原作、剧本、导演和演员等四个方面分析奥斯汀小说《理智与情感》如何从文学经典走向电影经典。  相似文献   

10.
王好为编导的《离婚》和马军骧编导的《纳妾》均由老舍的小说《离婚》改编而来,该改编个案的特色及可借鉴之处有:一、人物外貌设计强调神似;二、抓住原著核心打造独特风格;三、剪裁情节意在笔先.小说的电影改编既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与鲁迅一样,沈从文的小说写作中也有一组"故事新编",<猎人故事>是其中之一.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与倾听,以及对倾听规则的设置,自觉不自觉之间揭示了后来解构主义哲学和文论所论及的语言的特性,演示并敞亮了语言本身的隐晦与杂乱,颠覆了人与语言之间的固有关系,也从中显示了一个小说艺术家对语言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呈现了一种由改编逐渐走向独创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世代累作与文人集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由此产生,并开启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创作流派:2.书坊主效颦复制,导致了通俗小说创作的繁荣和流派的形成,并为后来通俗小说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3.文人改写拟作,反映了小说创作主体性、写实精神与独创能力的日益增强,标志了通俗小说由改编向独创的过渡;4.文人独立创作,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浓厚,小说创作思维、创作意图、创作方法等均有很大转变,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通俗小说创作艺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追求的是美,他要用美丽的梦幻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但在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对<边城>加以分析,并探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 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相似文献   

16.
废名、沈从文的小说把人生体验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性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和沈从文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废名、沈从文小说"诗"因素的引入、儿童视角与人性视角入手,论析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电影改编中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个案,它们以忠实于原著之魂,把握住原著精神内涵的方式忠实于小说原著,抓住小说的主题核心与风格意蕴进行了与电影美学相协调的创造性改写。这些影片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对同名小说的审美接受产生了较大的内在影响,不仅将小说中无穷多的未定点"确定化"了,而且这种对小说的重新改造又是一种完型与补足,用电影化的手法阐述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原乡神话性质的乡土小说,这些小说从各个层面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民俗观.在现代启蒙精神的影响下,沈从文来到都市,以一个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看待着中国社会的'常'与'变'.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失望中,沈从文将目光转向他当年执拗要离开的湘西故土,通过叙写湘西民俗,表现人类最真切的人性,发出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塑民族品性的时代强音.在<边城>中,民俗叙事也与该主旨结合在一起.正是在对这些民俗事象的细致描述中,沈从文才得以挖掘它们自身具有的积极性因子,并将这种原初性的积极性因子加以美学性的重新建构,进而提炼出深广的主题,并建构了沈从文原乡小说的美学意旨.  相似文献   

19.
电影和文学在交叉与分离中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熙  向怀林  侯平 《中州学刊》2004,(4):112-114
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  相似文献   

20.
傅明根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7-219,166
本文旨在借用语境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形成或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语境.其中重点要考察的是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分析第五代电影改编所面对的不同形势.在本文看来,80年代的国内形势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政治语境"为主导,而90年代则基本上转向以"经济语境"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