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来源既非仅仅是马列主义,亦非仅仅是毛泽东思想,二者均为其理论来源.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其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其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根本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中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其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当前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讲清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自觉传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逻辑延伸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它们既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又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两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捷 《中华魂》2008,(10):20-26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奠基之作,成为理论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的是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发展上则具有原创性.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而且使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当代化.不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之内合乎学理逻辑和实践逻辑.当下,论述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现今的高校学生都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的力量,挖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和阐释其对地方特色发展的指导价值,能够启迪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觉性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矗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座丰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前后相承、一脉相通.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产生的基础、理论渊源、基本内容、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作用都与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因此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也有区别,表现为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不同,因此两者不能等同,但是中国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我们必须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质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发展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社会实践目标上信念一致,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在中国社会革命与探索时期,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后,结合中国现实世情、国情与党情,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她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在经济模式、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三个方面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学术界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为理由,从而简单地否定"始于毛,成于邓"的说法,看不到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极力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同时,又花大力气来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孕育等,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用"源于毛、创于邓"来表达。  相似文献   

13.
范畴和范畴体系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毛泽东思想的独特范畴体系,无论是从其发展历程还是从其逻辑关联来看,这些范畴都以一个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的范畴体系而层次分明地分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理路。在这一范畴体系中,又存在着10对基本范畴,它们不专属于某一特定理论形态,而是共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质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严密的层次结构,依次表现为哲学基础、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时态和共时态这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1)毛泽东同志亲自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客观可能性;(2)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基础;(3)毛泽东同志率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前提;(4)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此后,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等方面。拟将理论界和学术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