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7,(19)
业界同行说:"李爱君把目前国内外社区最高荣誉奖差不多都拿遍了,就差一个2008年联合国人居署的人居奖了。"李爱君说,她现在最怕拿奖了,但有一种奖她是非拿不可的,那就是桃源居那么多幸福的老人都亲切地叫她"女儿",那么多笑容烂漫的同龄妇女都亲切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7,(19)
李爱君,这位美丽而又善良的女性,温柔中透露着刚毅。在公众的心目中,她是一个优秀的实干家、企业家。公司员工既当她是受人尊敬的领导,更当她是亲切、善良的大姐。这位朴实无华的大姐,善于思考、躬身实践,历经苦难而痴心不改。在她身上,让人能够领略到一个肩负民族使命的女企业家巾帼不让须眉的拼搏精神;从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创业历程中,可以深深理解到一个民营女企业家的无私奉献与报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7,(19)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2005年8月,桃源居作为中国人居的唯一代表,参加联合国举办的首届国际参与型社区管理大会。当李爱君来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国际会展中心,面对来自80多个国家的1500余名代表自豪地演讲时,当澳大利亚总理、昆士兰州州长及联合国有关官员纷纷称赞桃源居并为之惊叹时,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桃源居,震撼了世界。  相似文献   

4.
看到今日环境优美,雄伟壮观的桃源居,历史不会记这里曾是五座荒山野岭和一个垃圾场;而谈到桃源居,人们不禁会说到李爱君的名字。她,一个曾经经历十年地产界风云变幻的奇女子;她,一个曾经为桃源居经历“九死一生”的坚持者;180万平方米的桃源居,足以见证了她没有因为磨难而退却,而是用爱与责任铸起了一座世人向往的“全球理想人居国际花园社区”。她,无疑是深圳乃至中国房产界的奇迹和勇敢的探索者。让我们共同走进桃源居,走进李爱君……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7,(19)
应"2007亚太城市高峰会"组委会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市长坎贝尔·纽曼先生的邀请,深圳桃源居集团有限公司、澳大利亚万丰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君女士出席了2007年8月31日~9月3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07亚太城市高峰会",并在"确保城市未来经济持续发展"论坛上作了《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6.
王发财 《社区》2013,(8):8-9
2012年底,在阿联酋阿爱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最适合人类居住社区奖"总决赛上,重庆桃源居社区的山体公园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获得了本次大赛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类金奖。专家评审和参会的其他国家代表均表示:重庆桃源居社区由民非组织主导的公益开发模式和成功实践,值得国际社会认真学习和推广。从无到有的社区李爱君是中国首批女律师之一,1992年4月28日,世界房地产研讨会在  相似文献   

7.
前一阵子为了了解福州会所的情况,我约了蕾,不能说她在这方面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因为她一向是对别人挂在嘴里的"这个文化"、"那个经济"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斥之为"扯淡"。"谈经济不太深了吗?做点好事积点德就是了。"这是蕾的口头禅。也许她有她的道理,毕竟她经营和管理过公共的休闲会所。而她自己住的小区,在她的地产商朋友开始规划前,她建议过"泛会所"的做法,可见她是在行的。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7,(19)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看着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李爱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然是桃源居,那它注定会消灭贫穷,注定要创建以经济为支撑、以福利为保障的社区发展模式,和谐社会建立在千百个平安家庭的基础上。既然是桃源居,那就注定人人爱生活、爱家人、爱家园、爱社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相似文献   

9.
宋丹丹 《百姓生活》2008,(12):40-41
婆婆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绝不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存在感到不舒服"是她的教子哲学,她在哪里,哪里就有踏实和快乐。结婚前,先生带我回家拜见未来的婆婆,指着我对她说:"妈,这是宋丹丹,我要和她结婚。"  相似文献   

10.
毕业日传奇     
毕业仪式拖了三个半小时,终于结束了。我选了一角石阶坐下,伶俐奔过来:"我介绍妹妹给你认识。"她把一个女孩子推向前来,对她说:"玲珑,这是家明哥哥。"我看着她,她看着我。她不算好看,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子,美丽的眼睛却像她姐姐。  相似文献   

11.
陈太顺 《老友》2014,(11):41-41
正老伴一向勤劳、朴实又节俭,这是她几十年来的一贯表现。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她渐渐"精明"起来了,这"精明"主要表现在她上街买东西所显露出的一种机智、与商家讨价还价的"计策"。老伴买回家的东西,不管是吃的、穿的和用的,不仅质量好,还总是便宜,有时候与别人买的价格差额还挺大的,左邻右舍十分羡慕、好奇,纷纷前来向她讨教其中秘诀。每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来过北京两次。一次在1963年,一次在1981年。第二次来北京时,原说好起码要住一年的,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啦。她对我说:"我整日这样吃喝,却没有人给我说话,这不是让我坐禁闭吗?"拗不过她,在决定返回故乡前,我问她还有什么心愿?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我想要—个会画的人照我的样子给我画一张像。"我立刻就理解了,她想到她身后的"位置"问题。这是常情,岂有拒绝的理由。不过我给她的建议是去照一张相,然后放大。她很愉快地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3.
正采访《在一起》时,感染艾滋的刘老师说她有天打车的时候,司机问她去哪,她说了地址,对方有点奇怪,看了她一眼,说:"你去那儿干啥?那儿都是艾滋病。""我就是。"司机一脚刹车,从后视镜里看着她,说:"我看你也是一个人呀。"这句话,足见误解和恐惧之深。一个社会的恐惧和暴戾之气,往往来自想像,而不是事实,来自议论,而不是感  相似文献   

14.
曹春荣 《老友》2010,(3):8-10
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0个女战士中,刘英是其中之一。她原名郑杰,湖南长沙人,是一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把她和瑞金连在了一起,虽然在瑞金这个"家"中只生活了一年多,但这一年多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晚  相似文献   

15.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16.
秦可卿之死及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4,24(4):39-42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谴责、讽刺的,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如她的病因和死期,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秦可卿之死,可以把握、理解作者的构思深意和结构内涵。作者借秦可卿之死营造了一个结构高潮,为凸现小说的死亡主题作了情节铺垫。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真理     
《北方人》2008,(4)
凑合还是分手?一个婚姻不和谐的朋友在这个哈姆雷特似的问题中拖了5年之后,终于和丈夫离了婚。她告诉我为什么能够下定决心。"因为孩子。"她说。"以前不离你不是也说为了孩子吗?""但事实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她说。她找出一封信,浅绿色的信笺上印着可爱的小狗卡通图案。"上个月15号是我们结婚16年纪念日。这封信是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  相似文献   

18.
山鹰和乌鸦     
乌鸦搭了一个宽敞、漂亮的窝。她对飞翔的鹰说:"你看!我的窝多么好,多么结实啊!" 山鹰看了一眼说:"这窝搭得的确很好!" 听了山鹰的夸奖,乌鸦更加高兴了。她说:"这是给我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6,(2)
她是知道他有了外遇的。她一直忍着,因为说了半天,还是舍不得,十年恩爱,怎么能说断就断?何况,她了解他,他只是一时迷惑,她知道,他放不下孩子和家,他心里应该装着她,生生死死都经历过,他不会轻易放下她的。那年,她患乳腺癌,提出了离婚,他抱紧她:"不,我要你,生生死死在一起。"她扑入他怀中,从此发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要永远和他在一起……即使他有了外遇,即使她知道他在骗她。那天,她回家,看到他的车,车中,坐着那年轻美丽的女子,他们下了车,一前一后进了自己的楼道。她躲在树后泪流满面。她可以上去捉奸,但她知道她上去就全完了,甚至他和她都要崩溃!她掏出电话打给他:"亲爱的,来接我啊,我们一起接孩子。"她听得出他电话里的慌张,这是  相似文献   

20.
白杨 《华人时刊》2011,(12):74-76
一个有着美丽容貌的南京女孩,为自己的梦想,不惜远渡重洋去新加坡留学。然而,就在美好前景向她招手的时候,她却匪夷所思地回家乡南京,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菜场的"卖菜西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她经历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苦干一年后,如今的她还愿意继续做菜场里的"卖菜西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