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在国家民委、中央驻港联络办、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民委港澳台办与有关方面合作,在香港共同举办了第三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我与我的祖国",包括"民族文化嘉年华"、"香江会亲贺国庆"、"金紫荆广场五四升旗礼"和"我和我的祖国演讲"等4个内容,四川、内蒙古、宁夏、云南、新疆、吉林、贵州、广西、西藏、福建等省区的430余名各族青少年代表,通过包括发展成就图文展览、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和技艺传习以及采访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优秀文化,促进了香港与内地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相似文献
2.
香港,地理上位于祖国大陆的南端,而制度和观念等均处于东西方文化结合与对撞的部位,积淀厚重的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双重作用,造就了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方之珠”。
香港回归十年来,继续创造着惊人的经济奇迹,书写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践行。与此同时,在回归十年后的今天,香港青年一代为了香港明天的长足发展而努力探索,积极加强对祖国的了解和多民族国情的认识。可以说,香港回归在1997年7月1日已经完成,而民族情怀的回归和加深仍然在继续着,五一期间在港举行的各项活动就是最佳例证。
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和主权问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具有高度负责态度的表现,是确保国家发展、民族共融、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对建设和谐世界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经验。
2007年5月开始的前七天,包括《多彩家园——中华各民族歌舞汇演》、《中华瑰宝——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展》、《香江会亲庆回归中华青年大团圆》、《中华民族精英五四论坛》、《和谐新时代青年大汇演》等系列活动,在香港掀起了以“民族、青年、和谐”为主题的纪念高潮,迎接即将到来的香港回归十周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变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根源有三个向度。文化就其与民族的关联而言,它既是民族自我认证的标志,又是民族自觉凝聚的精神源泉。文化在历时性的传承中,经过民族的不断选择与认同,积淀为共时性的民族精神,它构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核。文化变迁大致包括三种不同路径:一是文化内在精神的自然演进;二是外来文化冲击的被动变革;三是多元文化潜移的相互涵化。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深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贵州省精心准备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和田野民间歌舞集《原色》两台节目,为观众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饕餮。开幕式上,贵州演员灿烂亮相6月12日下午,国家体育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之前,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全国各族演职人员代表。幸运的是,贵州代表团5位少数民族演员都站在第一排。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他们一一握手。在会见中,胡锦涛总书记还与贵州民族大学仡 相似文献
8.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地处清江源头,总人口92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这里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利川市以建设"文化强市"战略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汉语“民族”概念的特点与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兼谈“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与当前流行的“族群”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语"民族"概念虽然具有含混、模糊的特点,并带来使用和交流的诸多不便,但其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宽泛,所显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是欧美各国语言的相关术语不能比拟的。它能充分展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综合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民族共同体的共性,揭示民族过程的规律与趋向,适应不同学科民族研究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族群"概念的泛化使用会给我国民族研究带来困惑,不赞同用"族群"来取代"民族"。 相似文献
13.
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有235部作品参加评选,最终25部作品和4位翻译家获奖,获奖作品涵盖了15个民族。从本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关于目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趋势与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骏马奖"的意义不止在文学,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生发与涵养的角度,我们还看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美好景象。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18.
民族互嵌”是不同民族的人居空间、关系网络、心理素质相互融通、彼此吸收,使社会一体性和国族认同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现象,其必要性源于国家整合族际社会、推进国族建设的根本利益:空间互嵌可为个体成员的跨族交往提供便利,关系互嵌可为族际关系的网状延展和交往规范的传输积累创设情境,心理素质互嵌基于公民身份辨识和国族共同体感知发生。通过人居空间、社会关系、心理素质的相互嵌入,作为个体的民族成员、作为群体的传统民族均被整合进国族共同体,由此中华民族的实体性社会基础得以巩固,亦有助于国族认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1939年2月,《益世报·边疆周刊》刊出顾颉刚的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一场关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界大讨论。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年轻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之间的文章论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焦点。结合相关人物的文集、信件、日记等材料,再回顾这场论辩,发现他们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异见反映了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设想,而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学者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识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来谈民族问题,但顾颉刚更关注趋同的一面,而费孝通更关注存异的一面。其时,受战争局势所迫,学术的讨论不得不受政治干预而平息。近五十年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改了自己年轻时的意见,而对顾颉刚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多有借鉴,这似乎可视作1939年那场论辩的一段余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立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藏族风俗习惯等,构建和谐文化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党的"和谐民族"政策在西藏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