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4.
5.
在唯物史观视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总问题".如果说"资本统治"属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问题",那么,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国总问题".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们要有深邃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破解"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6.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4,25(6):13-17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应集中注意力发展其基本原理:发展和提炼唯物史观创始人提出的基本原理;纠正唯物史观发展过程中被片面理解、误解的基本原理;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以崭新的内容发展唯物史观;批判现当代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方面出现的错误倾向;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同时,还应重新理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在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研究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复归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和辩证方法,着眼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把握时代的根本问题和特殊逻辑,保持多维和多样的开放视野,创造宽容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摒除体系构建和抽象思辨,反对独断方法和教条作风,以此激活唯物史观的内在活力,从而推进它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图对比中西战略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以符合中国经济管理思想传统、符合转型期中国现实情况为指导原则,描述中国特色的战略理论前提假设所遭遇的独有的“二元游移”现状,并分析这种“二元游移”状态对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公司文化等企业战略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和理论根据。就前者说,为了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有效进行社会改革,需要一种历史理论作为指导,由此突出了历史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就后者说,历史哲学的近代化既表现为对传统历史哲学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又表现为对其优秀成果的合理延伸和积极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历史哲学与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只有从理论的整体视野入手,才能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从理论的整体视野看,唯物史观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还应注重理论的理论前提部分。这种整体视野中的唯物史观,既是对社会发展现实挑战的应对,也是唯物史观的原本之义,更是唯物史观继续取得现实解释力的生长点。也只有这种整体视野中的唯物史观,才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理性主义”价值观、有效规避“有组织风险”、实现以生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民主政治、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良序”与“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在唯物史观中对跨越理论进行探讨的结果表明,马克思对跨越理论的研究贯穿其一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具体道路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内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即制度伦理学维度、发展哲学维度以及价值哲学维度等。关于制度研究的这三个维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由于各自视野上的局限,未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我们认为,制度研究还应有唯物史观的维度。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制度理论的“不在场”,将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只有把制度问题纳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必要性还在于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罗秋立 《理论界》2003,(2):100-101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一个艰辛曲折的历程。由于青年时期受旧哲学的影响,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立场上。随着批判的重点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逐渐走出旧哲学的阴影,在创立  相似文献   

16.
私人财产的理论视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律视阈中,保护私人财产即保护私人财产的财产权,国家法律应客观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财产关系,平等保护一切财产权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宪法中。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马克思并不一般地否定私有制,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构想中重新肯定了私人财产;社会主义不是恢复传统私有制,也不是把个人变成没有任何私产的“无产者”,而是重现财产的原初意义。在人权视阈中,财产权是普遍被肯定的。私人财产的积极意义在于保持个人尊严、个人发展并促进社会进步。人权的生存权、发展权亦系于个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私人财产演变中较高形态的历史产物,质近于财产原初意义的重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术界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领域.然而,什么是政治哲学,如何算作政治哲学研究,这些问题迄今仍聚讼纷纭,未有定论.不解决这些问题,不对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研究对象、范式方法和功能特征等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分梳与把握,势必影响相关研究的学术质量和理论深度.中国学术界的政治哲学研究,理应以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和缜密的论证为自身研究构筑坚实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开启生态时代: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这一概念与学科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 ,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不断地扩充其思想内容 ,扩展其理论视界 ,扩大其势力范围 ,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本文在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下 ,依据生态学思想与理论发展演进线索 ,认为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 ,终于开启了人类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早已深入人心。但唯物史观存在着两个“理论前设”,且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我们应当调整或者改变唯物史观的叙事方式,创新社会工程哲学,将“实践”范畴具体化、历史化、工程化,把生态学语境和社会工程思想引入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在这一使命完成之前 ,它是不会灭亡的 ,而共产主义也是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主义由此成为一个有待解释的理论难题。然而 ,这一解释应该是两种角度的统一 :就世界的角度而言 ,当代社会主义确系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一种历史形态 ;而就我国的角度而言 ,它又不过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上另一条道路的选择。其现实任务与理想导向的矛盾由此构成。唯物史观为这一矛盾的发现和正确处理提供了理论架构 ;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则将成为迟发展国家现代化和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一个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