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师资总量较充足但结构性匮乏、人文环境改善但教师留任意愿不强、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增大但教师自身成长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分析发现,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及价值要素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其中,政策要素直接影响环境的形成和价值的塑造,环境要素是政策的反映和价值的加总,价值要素是政策和环境共同作用在教师个体的结果。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框架,政策要素位于宏观层,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环境要素位于中观层,对落实政策和促进个体价值发展具有枢纽作用;价值要素位于微观层,个体价值的集合为环境和政策反馈成效的信号。据此,应协调宏观、中观、微观效能,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统筹做好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文环境以满足乡村教师协同发展需求,结合教师自身发展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智慧治理既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审视,乡村智慧治理在优化乡村传统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泛化与主体价值冲突、技术主导与主体权益冲突、技术开发与社会公正冲突等诸多伦理风险与挑战。因此,从乡村智慧治理的伦理自觉和技术自洽的长效机制建构来看:首先,乡村智慧治理“内”要以“善治”的核心价值理性构建其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其次,乡村智慧治理“外”要以“善智”的技术理性打造其治理工具与技术的创新;最后,从主体结构、权责划分、战略理念的维度构建“内外兼具”相互衔接的乡村智慧治理框架,以期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产业兴则百业兴。发展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不仅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本手段,更是推进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适时总结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产业扶贫经验对促进产业振兴异常重要。乡村产业的良性运行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对A县产业发展逻辑进行总结,发现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应提供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等,而市场应提供生产原料、价格指导和产品供给等,只有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边界,才能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A县的产业扶贫实践为有效促进产业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族乡村社会的特殊文化背景及现实,使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适当融入其内生的民俗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民族乡村应巧妙借力节庆民俗活动履行治理职责,升华乡规民约助推治理效能,重塑民俗价值消解治理困境,打造民俗精品服务乡村生活。只有以治理推进民俗文化发展,发展的民俗文化才能以新的姿态推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5.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探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新乡贤以其非体制权威嵌入乡村治理过程,并辅助其他治理主体推进乡村善治的行为,具有品行、历史、现实和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合理性。乡贤参事会是受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由新乡贤自愿组成,以热心服务乡村发展为使命,具有乡土性、志愿性、辅助性、民间性的新型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已发挥了经济带动、敦风化俗、社会调谐、政治参与等作用,但在现实中仍受认识偏见性、环境欠缺性、组织合规性和实践风险性等四大因素制约。要消除这些制约,须建立激励表彰、"筑巢引凤"、参事运行、监督约束等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开元 《南方论刊》2022,(9):80-82+108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舆论宣传引导、信息共享、助农服务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创新发展乏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不足、内生发展动力较弱等问题。对此,本文尝试从乡村振兴视域下,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借乡村振兴反哺三农政策之机,促进其自身传播发展进行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触角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模式解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向。实际上,当前研究中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探讨仍有提升的空间。新时代探讨民族乡村旅游路径创新与政策协同,研究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帮助从业者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文章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加强一体发展立法,统筹乡村旅游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空间;丰富产品服务业态,打造特色特有品牌;强化IP产品创造,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关系,推动融合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8.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振兴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是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统领,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乡村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在价值逻辑上彰显着为农而教的价值立场、承载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承诺、充盈着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价值情怀、诠释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教育振兴在目标上要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在理念上要彰显乡村学校教育新理念,在方式上要构筑乡村教育新格局,在机制上要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从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学校结构布局优化、乡土文化建设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来选择最优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提供最佳方案,从而不断深化乡村教育改革,以乡村教育振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乡村社会转型带来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的改变,导致我国乡村美育面临美育主体性危机、美育价值弱化、美育实践碎片化以及现代性冲击等现实困境。为此,从文化治理的角度,乡村美育实践应从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成长、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引领、注重乡村美育场域打造、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以及重塑乡村文化治理格局等方面入手,实现以美治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愿景。  相似文献   

11.
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16-224
自全球工业化革命以来,当代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演化历程,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和共性特征。英美两国基于国情制定增强计划来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体系,注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提升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深度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条,并针对重点贫困与偏远乡村区域制定特殊发展计划。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新发展理念,强调把乡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系统来对待。英美乡村发展经验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路径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在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性管理、乡村发展要素禀赋的可持续性、鼓励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新型业态、激活乡村企业多样化经营、乡村基础性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度贫困和偏远乡村的振兴途径等方面更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和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当前,突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三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要健全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五要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有利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探讨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构建的逻辑关联、多重逻辑、动力生成和应然状态对其理论逻辑作出分析。研究发现,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存在政策保障不充分、参与发展动力不足、协同参与平台缺乏以及机制构建环境不契合等方面困境。因此,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需要完善创业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拓展多方主体参与机制;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参与主体动力机制;增强乡村环境契合,促进参与乡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孙菊  董波  姚强 《兰州学刊》2024,(4):138-149
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我国医保贫困治理政策也在适时调整。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主体协同三维框架,对25个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省份的医保贫困治理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转型前后我国医保贫困治理政策均注重实现保障水平公平合理的目标,服务能力提升目标运用相对较少;政策工具方面,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多、环境型政策工具次之、供给型政策工具最少;政策协同方面,转型后政策部门主体间的协作不断增强,但部门主体间、政策部门与社会力量间的协作机制有待健全。由此,从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结构、健全医保贫困治理协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新阶段完善我国医保贫困治理政策的建议,以适应新的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金融政策要大力支持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数字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当前福建省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差、金融征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征信建设、增强农户数字金融素养等建议,以期助力福建省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想状态的乡村教师队伍,数量满足只是基本前提,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好的教师队伍,是能适应并引领乡村社会特别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未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聚焦政府、教师培养院校、乡村学校以及乡村教师等主体,进一步明晰主体责任、优化主体行为。政府行为优化的始点是明晰政府内涵,本质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核心是解决越位与缺位问题;教师培养院校的行为优化应围绕如何培养满足乡村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而展开;乡村学校应着力培养乡村教师韧性,构建跨界教师发展共同体,彰显乡村特色和校本特色;乡村教师的行为优化应围绕如何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展开,以促进自我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者”为旨归。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存方式的体现,对其价值的衡量与重塑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促使乡村文化景观被重新识别、讨论.价值论反映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借助价值论,从关系价值、本体价值两个角度,分别研究社会关系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积极影响及其价值的核心属性要素,利用价值论指引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找到适合当代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整个乡村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18.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乡村更是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新发展阶段,我国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还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技术支持不到位、多元主体赋能不足等实践困境。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始终要立足国情农情、遵循乡村发展的科学规律,要从优化数字乡村战略的顶层设计、弥合数字鸿沟、夯实数字乡村人才支撑等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农村土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对乡村振兴具有多功能制度价值,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供给改革通过补足发展要素短板和增添多重提质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城乡全地域系统功能提升。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需要建构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与各类相关制度的联动效应,明晰乡村振兴和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的正反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举措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性、适应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