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苏维埃选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局部执政地位后第一次实行的民主选举.这次选举运动有四个特点:即选举运动是苏维埃公民普遍参加的群众运动,是有高度组织和逐步规范性的有序运动,是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改造运动,是服从于革命战争的动员运动.  相似文献   

2.
苏维埃选举制度从历史中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选举的论述和苏维埃俄国的选举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中国版"的巴黎公社,实施了"俄国式"的选举制度,呈现出多维历史特征.苏维埃选举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早期实验,谱写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苏联苏维埃选举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有资格限制的阶段。这一阶段从1918年起到1936年止。根据1918年宪法,苏维埃选举权只有劳动者才能享用。7类人,其中主要是占人口2~3%的剥削阶级分子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反革命分子也被褫夺政治权利。城乡代表选举的名额比例是5:1,即城市选民25,000人选派代表1名,乡村居民125,000人选派代表1名。选举是种多级制。村、镇、市和市辖区一级的苏维埃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乡、县、郡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的基层民主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基层民主选举运动———乡苏维埃代表的民主选举 ,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 ,对苏区建设与巩固发挥了巨大的动员作用 ,有力地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一、苏维埃政权与选举活动的关系192 7年 9月 19日 ,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在自由党的衰落以及妇女选举权运动的背景下,伯特兰·罗素曾积极进行英国的妇女选举权实践.这表现在:一方面罗素加入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在该组织中,罗素参与温布尔登的议员补缺选举、阿斯奎斯代表团支持妇女选举权的工作以及定期参加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委员会会议.而另一方面对妇女社会政治同盟来说,罗素除了谴责它的暴力策略外并没给予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韩锡玲 《理论界》2009,(11):101-103
20世纪初期,在自由党的衰落以及妇女选举权运动的背景下,伯特兰·罗素曾积极进行英国的妇女选举权实践。这表现在:一方面罗素加入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在该组织中,罗素参与温布尔登的议员补缺选举、阿斯奎斯代表团支持妇女选举权的工作以及定期参加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委员会会议。而另一方面对妇女社会政治同盟来说,罗素除了谴责它的暴力策略外并没给予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人权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特别关注妇女的人权问题,重视妇女人权建设,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苏维埃妇女人权思想:苏区妇女享有人身自由权、参政议政权、武装自卫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政治自由权;经济上享有土地分配权和土地所有权以及平等的劳动权;获得婚姻自由权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选举权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农民工既没有参加居住地或工作地的选举,也没有参加户籍所在地的选举,致使其选举权难以实现.城市农民工能否方便、有效参加选举是当前选举工作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状、剖析原因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赋予他们参加居住地或工作地的选举的权利,且无居住期限的限制,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于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在苏区赤色首都正式开幕,大会轰轰烈烈的经过了十一天,完全成功地闭幕。大会总结了两年来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经验提出了苏维埃今后最战斗的历史任务,并且具体的讨论了红军建设经济建设与苏维埃建设等重要问题,通过了修正的苏维埃宪法及上述各重要问题的决议案。最后,大会选举了下列一百七十五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博古 陈绍禹 何克全 刘少奇 毛泽东 项英 吴亮平 瞿秋白 周月林 金维映 王发桂 谢玉钦 李富春 谢名仁 肖世榜 林国宋 黄长娇 蔡畅 钟葆觉 娄梦侠 张绩之 徐达志 曾山 钟昌桃 刘启耀 钟循仁 李卓然 刘广臣 谢先滦 朱德 周恩来 王稼蔷 刘伯承 贺昌  相似文献   

10.
张五钢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38-40,107,108
工兵代表苏维埃是苏俄的人民代表机构,即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这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的形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列宁的代议制的思想由人民代表制思想、人民主权思想、选举制度思想、人民代表机关思想、民主监督思想等几个方面组成。列宁的苏维埃民主思想不仅奠定了无产阶级真正实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理论基础,而且以伟大的革命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即只有建立能够代表人民意志的政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1.
利益与村民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是村民参加选举的决定性动机,利益关系影响着村民参加选举的形态,利益相关度则决定着村民参加选举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列宁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苏维埃。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拥有革命的同人民极密切联系起来的工农武装力量。二、苏维埃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分割的、容易检查和更新的关系。三、这个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是以往那种经过官僚手续产生的官员,而是通过民意选举产生并可按照民意而更换的。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保证同各行各业都保持紧密的联系,能够不要官僚而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17-123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西成立了不少妇女团体,开办妇女培训班,积极宣传抗日,慰劳抗日将士,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维埃时期形成的革命自觉性是推动江西妇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江西妇女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结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经典作家关于民主选举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导师在其经典著作中,有丰富的民主选举思想,包括:关于资产阶级代议民主与选举的思想、关于巴黎公社的民主选举思想、关于苏维埃的民主选举思想等.对这些民主选举思想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汉  章元 《东岳论丛》2011,32(5):133-137
为了进一步考察村民是否参加选举的经济激励,我们首先提出了一个村民选举的经济激励的假说,然后给出村民对于村集体所能够提供的三种公共品的潜在需求量的度量,并基于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户对这三种公共品的潜在需求量能够显著增加他们参加选举的概率。本文的研究直接揭示了村民是否选举的经济动因,为我们理解选举行为的决定因素、中国农村基层选举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此次选举采行大选区制,选出760名立法委员组成"行宪"后第一届立法院.普选产生的立法院,在委员学历、区域分布、资历背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立法院的功能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次选举虽赋予了妇女选举权,但由于国民党采用多种方法操控选举,成为了实施民主宪政的包装.  相似文献   

17.
一、列宁党内监察思想的基本内容党内监察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党实现正确决策和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的监察委员会。党的监察机构分为中央、区域和省三级,由本级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在组织上与同级党委会平行,不存  相似文献   

18.
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改革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为四化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应当怎样建立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研究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问题,提出了把国家机关“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的主张。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也十分注重国家机关建设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问题。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先后提出了精简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沦陷区妇女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页。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历史向世人揭示;中国共产党是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沦陷区城市的妇女,主要以隐蔽、秘密的形式从事抗日斗争;沦陷区农村的妇女参加抗日工作比较普遍和深入,牺牲也十分惨重;沦陷区妇女抗日救亡,以秘密斗争为主要形式,但在某些地方,妇女也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沦陷区妇女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配合了根据地、国统区的抗日战争,打击了日伪统治。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红 《江淮论坛》2007,(4):168-172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教育以增进妇女文化水平、动员妇女参加抗战、改善妇女生活状况为宗旨;以结合妇女实际、贴近妇女生活、满足妇女需求为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途径,对边区妇女运动的发展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