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周兵 《学术探索》2015,(4):85-91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果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失落了“乡愁”,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与“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和谐。新型城镇化之“新”、生态之“和谐”,应体现在其“人文内核”上,就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乡愁”文化的产生和界定,提出“乡愁”文化的概念,并从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比较和探讨了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联系,就此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中留住“乡愁”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3)
本文提出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地方新型城镇化是与地方历史风貌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价值保护等内容和因素相互结合的统筹发展目标和进程。在综合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不是孤立的概念,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相结合;在时间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新的成长期以及不同于原有发展的成熟过程。辽宁省在东北振兴进程中,不仅要注意大中城市的城市布局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中小城镇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农村问题,并且地方新型城镇化需要财政政策法律确保其发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伴随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生态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方能实现城镇化的永续发展。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有能力、有义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履行生态责任。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预防和治理,落实生态责任,以此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逐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稳定在区域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社会稳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稳定在区域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权力体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地方司法体制、地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社会稳定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整、地方各种主体文化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体现为它是地方社会流动、地方社会转型、地方社会改革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全社会对城镇化的关注日渐升温。然而,由于地方利益的主导,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诸多深层矛盾。忽略人本理念,不顾及自然规律搞运动型建设,不仅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千城一面的城市同一化,还带来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城镇空心化及传统文化消解等现实影响。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人本理念,认识到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并不等同;必须切实考虑地域的环境承载力以避免陷入拉美困境;必须谋定后动,设计先行,充分考虑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因素进行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西方的成果,只有全方位贯彻人本精神,充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农业文明,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6.
张玮  张屏 《晋阳学刊》2015,(3):142-145
近年来,太原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大量流动,仅以小店区为例,迁移人口与城镇化的乡村与日俱增.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方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程度与模式不尽相同,而总趋势却一致.同时,农村人口迁移对村民收入结构、消费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为土地城镇化、以外来人口为主、规模偏小、开发方式粗放等特点,为促进该地区旅游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可从旅游城镇化与生态敏感区域、现代城市文化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特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旅游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管理、能源使用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相应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规模无间断的城市形态改造运动与城市文化遗产之间展开了愈演愈烈的地上、地下空间争夺战.在后冷战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所承载的远不止物质实体的保持与空间形态的延续.以近30年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多舛的命运为切入点,在新型城镇化的指引下,探讨文化遗产对于城市文化基因的保存、城市文化生态的调节以及城市文化力量的提升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审美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为核心的,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具有审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壮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但目前尚无从民族审文化范畴角度对壮族审美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问题。一、壮族审美文化特征在我们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之前,不能不对与其密切联系的壮族文化特征进行一番探讨。有关壮族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前大力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 ,重视文化建设 ,实际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建设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因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工业化进程大大助推了城镇化进程。但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给集聚城市发展的"农民工"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产生了巨大的意识冲击和重大影响,带来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不同步所引发的冲突、管理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特质的冲突、打工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冲突、二三次产业发展失衡带来的冲突、政府职责有限化和企业市场化的冲突等方面。认识并有效化解这些文化冲突,对于农民工有序实现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一体化既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查显示,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理念规划缺失、集体活动匮乏、产品有效性不足、设施普及率及利用率低、服务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规划、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供给、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等,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有序跟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存在着城乡发展互斥、失地农民生计困境和环保压力等不包容问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包容性发展制度,构建市场调配、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多维发展体系,形成包含总体模式、实施模式和保障模式"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发展创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去,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城镇化绿色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乐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早在古代罗马的城镇化进程中就有所体现,并被罗马人运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解决。事实上,罗马人的城镇化从共和早期开始,在奥古斯都时代开始向行省发展,于元首制末期衰退。其主要动因是政治上的罗马化要求。这一进程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体现是63部立法文件,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这些立法文件中,起积极作用的涉及到建立城市的命令、建设标准、管理规则和城市间纠纷的处理四类,起消极作用的分为禁止奢侈行为、限制人口流动和身份造假三种。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副罗马共和国城镇化运动的完整蓝图,并为我国当下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视阈下的环境问题及法律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与城镇化相伴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自发型"(由下而上的)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社会形成机理,认为城镇化参与者的"自利性"、消费的增长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量的片面追求是目前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主要推动力。以此为基础,以"规划约束"、"以人为本"、"执法先行"为着眼点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制度保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在“把长江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的新时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其保护利用的基本维度和价值形态,是弘扬长江文化的基础性工程。从时间轴线、主题轴线、生态轴线出发,以南京为例,长江文化资源可分为体现区域文明起源的史前文化资源、体现滨江古都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现南京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资源、体现时代建设成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体现绿水青山理念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传承的绵延性、文化谱系的完整性、精神价值的代表性等基本特点。长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关乎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做好文化基因维度下的原真性保护、文化安全维度下的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活维度下的活态化保护。长江文化资源具有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多重价值,分别表现为中华文化符号、流域文化资本与生态文明场域。应通过文明实践涵养、文旅融合赋能、文化场景营建、数字科技演绎实现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长江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助推当代中国文化根柢的塑造与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的文化诉求。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赶超式"的城镇化导致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城乡文化的断裂,追求城镇化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需理性思考文化的传承。依据哈耶克和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存在两条共存共依的基本路径:一是柔性的、非正式制度式的文化自由演进路径;二是刚性的、正式制度式的政府主导文化演进路径。前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后者旨在通过文化制度的反馈反作用于文化传承,继而产生新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哲学角度审视我国城镇化进程,反思其中的现实问题,如城镇化对农民生存方式的重塑、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理性-非理性双重行为模式、企业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权力扩张等。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深刻反思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城镇发展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劳动力、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的基础之上,尽管城镇化水平提升迅速,但其对基础农业的破坏作用也显而易见。可以说,目前我国城镇化被房地产开发商"绑架"了,属于"被城镇化",同时地方传统文化面临解构和破坏。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农村文明存在的问题,并引进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强调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用"逆城镇化"、"城镇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等相关经济学论点,对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农村文明进行深入实地调研,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