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僧肇以无为世界之本,主张万物体用非一非异、有与无相即不二。万物体用不二的基础是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从建构本体论的方法上看,僧肇既继承了印度中观理论,也吸收了道家的否定思维方式。僧肇以万物之动与静的关系揭示了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统一,由此认定有一不朽的灵魂存在,它不生不死。这显然受到了庄子的不死不生的神人观的影响。僧肇将认识世界的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惑取之知,一类便是般若。认识整体的世界需要般若。他对般若的推崇和对知识的鄙弃与先秦道家的绝圣弃智的知识论无疑是一脉相承的。对于道,人们既需要名号、言象来表达,于是有智取所知、意有所随;又不能拘于此,于是便有道超名外、得意忘言 相似文献
2.
3.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旨趣,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促进大乘中观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印中佛教文化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4.
东晋佛玄合流后,僧肇以中道空观的思维方法来解读时问,其结果是否定了时间的现实性和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真正的时问空观思想.这里的"空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将时间看空,看成虚幻的;二是将流动的时间空间化,也即以空间来观照时问.在这里,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考量无情的时问之流,它外在于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世界的虚幻之中.只要心念不执著于时间的任何一种性相,个体就能超越时间,从而臻达解脱之境.僧肇的时间空观思想对后世佛禅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和地理上来说,现代西方解构哲学同大乘佛学相差得都很远。前者是六十年代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由他的“超思维”中发展出来。后者则是由龙树(约100—200年)在印度创立,由僧肇(384—414年)在中国奠基,六世纪到十五世纪盛行于朝鲜, 相似文献
6.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名目繁多,意义类别丰富.其来源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音译型,即从梵语中或其他语言中音译过来的称谓词语;二、借用型,直接借用自中土文献中的称谓词语;三、混合型,即音译而来的称谓词语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再和汉语中其他成分构成新的称谓词语;四、意译型,即根据佛教先有的称谓概念用汉语成分构成的称谓词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该书语言系统的精密性和交错复杂性以及语言接触所导致的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融合,这体现了《高僧传》作为较早的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在译经语言与汉语趋于融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性. 相似文献
7.
鸠摩罗什精通胡、梵、汉多种语言文字,所译<妙法莲华经>信、达、雅兼备,虽为佛经文本却具浓厚文学色彩,读者在精彩的文学欣赏中领悟玄奥教义.其情节叙述多以想像夸饰铺陈,营造雄伟奇异的佛世界,状写强大无比的佛法力.其想像与夸饰手法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在时空转换中任意挥洒,虚构的情节奇异纷呈,夸饰中数字的运用尤为奇特,夸饰又常借助比喻使虚实相连,增强了实感性.诸此种种构成<妙法莲华经>想像夸饰手法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讲经译经包含着文学活动,译经又是文学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前秦时期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译经追求信达雅兼备,注重文采与修辞。所译《妙法莲华经》文学色彩浓厚,运用复迭、层递等修辞手法,形成了繁缛的艺术风格,加强了文学审美特性。这种风格与宣传宗教的目的结合,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北宋禅僧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开创了禅僧传新的撰述体例,主张兼载禅师机缘语句和生平行事,又特别强调禅师入道之由和临终之效,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具载始终,并于传后系之以赞。这一体例以佛教内外史学观念、宗教观念、隐喻修辞为依据,抱有宗教意图,与史传不尽相同。从文类、叙事来看,后出的《补禅林僧宝传》《僧宝正续传》因循《禅林僧宝传》的撰述体例,这种因循成为想象、传说、典故进入禅僧传以形成故事的重要原因,但其真实性、完整性难以完全征信。此外,《僧宝正续传》的撰者祖琇对《禅林僧宝传》的赞辞持批驳态度,反对一味书法褒贬,主张深探《春秋》之旨,以列圣大中之道定正邪得失,其赞辞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批判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唯科学主义,哈贝马斯在对康德和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体系。这种认识论思想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对人存在结构的分析,因而也就使得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传统的“主客体”认识论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14.
为挽救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局,康有为主张向资本主义学习,推进中国由农业国变革为工业国,并提出了具体的纲领目标和实施方案,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但在当时缺乏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的背景下,其美好的设想不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苟子的名称分类思想,可以发现,苟子不只从认知功能上给名称下了恰切的定义,还从两个角度建构了一套由个体名称、共名到大共名和大别名、别名到无别的别名(专名)构成的名称分类体系;荀子的名称分类体系是建基在类和故两概念之上的,对类和故两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建基的依据.对苟子和波菲利的名称分类思想进行比较,凸显出苟子名称分类体系的特点及荀子在名称分类思想上所处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17.
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曾将自己的著史宗旨明确概括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而他在贯彻这一宗旨时 ,又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在“究天人之际”时 ,司马迁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为宗镜 ,主张顺天而动 ,同时突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扬弃了以天命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思想。司马迁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志在“通古今之变” ,而这又是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于道家的批判精神、人格独立意识和抱朴守真思想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成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外 ,在社会政治观、人生理想以及文章风格等方面 ,司马迁也颇得道家思想之沾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库恩被学界归为非理性主义者,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合理性问题可以分为真理合理性和实用合理性,库恩对真理合理性持否定态度,但坚持实用合理性观点,把库恩的思想归为非理性是错误的.在科学哲学领域,库恩开辟了一条把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理由内在化——论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由内在化是夏皮尔科学划界的基本思想,其主要观点为:科学为自己立法;科学标准与科学内容之间共生互动;科学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夏皮尔的科学划界思想将划界问题深化为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从而在普遍的科学变化中,历史地、具体地展现了科学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却排斥了与科学合理性有关的所有非理性因素,没有考虑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一局限也是夏皮尔哲学理论具有封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