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危机分析模式对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有重要价值。他指出国家在晚期资本主义对经济的介入并不能根除经济危机,而是使得经济危机向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转移,产生了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这一模式后经弗雷泽改造被用于分析金融资本主义。弗雷泽认为,金融资本主义时期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尽管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但也损害了资本长期积累所依赖的公共权力,从而导致了合理性危机。然而,在新自由主义政治常识的过滤下,合理性危机所引发的合法化危机并没有围绕分配模式的改革,而是集中于社会认同理念之争。尽管哈贝马斯和弗雷泽的理论丰富了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但是他们弱化了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偏离了将经济判定为社会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如果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该模式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则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政治和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保罗·斯威齐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消费不足论的思想,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特点,批判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斯威齐的消费不足论以资本积累为根本动因,以消费不足为固有趋势,以危机和停滞为外在表现,以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非生产性消费、国家的支出为消费不足趋势的抵消因素,洞见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与契机、停滞与发展。斯威齐将发展的意义注入危机之中,他认识到消费不足引发的长期萧条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标志,一定程度上超越斯大林式苏联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崩溃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单纯强调发展契机的危机论,向资本主义发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克劳斯·奥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对福利国家危机的分析在全球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把危机分为“偶发危机”和“过程危机”两种类型,并从过程危机的角度分析了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其危机倾向。在他看来,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危机管理,它通过积极干预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进行调节。但是,福利国家的危机管理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财政资源、行政理性和合法性资源等的匮乏,福利国家本身越来越表现出危机的倾向。“危机管理的危机”是福利国家政府管理的基本特征。奥菲关于福利国家危机的理论体现了20世纪中后期西方福利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契合了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术界回归国家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4.
许振奇 《中华魂》2013,(5):37-39
有人无视西方世界的次贷危机和接踵而来的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暴露出来的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结构性裂变、资本主义基础动摇、经济自由主义走到尽头的不争事实,也无视我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竟然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举行的前三天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福利国家随即陷入危机之中。在这场危机中,左中右三派理论家对福利国家的危机展开了分析和考察,这些分析和考察尽管没有解决“奥菲悖论”——资本主义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但没有福利国家它也无法存在,然而它们成为了福利国家重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突出表现有科技危机、分配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等多种,其理性根源主要是过于崇尚工具理性。这以客观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性对于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危机有着不可或缺的解毒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合理性,怀疑甚至攻击社会主义前途的种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史上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的探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才可以得出更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答案:新自由主义是美国次债危机的思想引导,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是危机伏笔性的铺垫,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危机的集中体现,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导致的不可回避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对战后欧洲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民主社会主义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民族国家权力受到侵蚀,福利国家制度步入困境,意识形态出现危机,社会基础受到削弱。为了走出危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国家在坚持其传统价值观基础上,对其经济政策、福利政策、依靠力量、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进行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1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给欧洲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金融危机冲击、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政策失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欧债危机对我国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长期受新自由主义政策压迫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对新自由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在经历了两年的沉寂期以后,不满于现状的工人阶级终于燃起了愤怒之火,纷纷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给苏东剧变后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短暂的高潮。欧洲的抗议运动、由美国华尔街发起的占领运动都是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深陷其中,而且国际社会重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价值,舆论对社会主义有所改变,中国模式受到重视,这与冷战思维紧密关联,与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宣布历史终结的情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冷战思维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它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形成自我意向的优越性从而掩盖内在机制的根本缺陷,同时在造成外交成本高居不下,拖累国内经济。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经爆发过两次大的经济危机。这两次危机的导火线、后果虽然不同,但都成为经济史上的转折点。1929—1933年大危机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73—1975年危机则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点(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仅指对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抽象)。两次经济危机打乱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也导致经济学派的两次转变与“革命”。危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的“繁荣”。1929—1933年危机,使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市场自由经营论为中心内容的马歇尔新古  相似文献   

13.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从资本积累出发,探究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和内在机制,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病源学的诊断。首先,该书区分了资本积累和危机,强调危机是积累的特殊的外部现象,只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形态中的一个要素。由于这一区分,该书就从对危机现象层面的分析进到了对作为危机本质层面的资本积累的研究,发现资本需求的短缺是危机的根源;进而,该书考察了非资本主义的阶层和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对于资本积累实现的意义,说明资本积累是以牺牲非资本主义的国家为前提的,因此,非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资本积累的牺牲者,也是危机的真正受害者;最后,该书分析了资本积累的极限,证明当世界上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全部资本化后,资本积累也就走到了终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完结了,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因为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根除资本积累,彻底地消除危机。《资本积累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质,寻找欠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的道路是极其有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本积累论》是罗莎·卢森堡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伦理学不仅充分发挥了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体系提供辩护和论证的功能,而且在建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需要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吝忽视的历史作用,但它在19世纪中期陷入了日益严重的合理性危机。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如何应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危机问题上,一些西方伦理学家主张把现代西方伦理学看成一项未尽的事业,另一些西方伦理学家则主张用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取而代之。由于未能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层面来寻找现代西方伦理学陷入合理性危机的根源,西方学者应对危机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相似文献   

15.
闻言实 《中华魂》2012,(5):55-62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本刊已刊载过一些外国政要、学者对这次危机以及与造成这次危机密切相关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评述与反思文章。现在,危机仍在美国、欧洲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蔓延。尤其是美欧主要经济体不仅还看不到经济复苏的明显迹象,甚至还有向长期衰退演变并向社会危机(如以"占领华尔街"等为口号的民众"占领运动"已在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发生)、政治危机(如由于应对经济危机的失败已导致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领导人下台)演变的趋势。因此,引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对这场空前严重的危机和泛滥多年的新自由主义的进一步研究与反思,有些评述文章已深入触及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本质和种种弊病。本刊将以《外国有关人士对国际经济危机和新自由主义的评述与反思》为题,再陆续摘登一些国外有关方面的文章,供研究参阅。本期摘登由闻言实同志提供的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的四位学者的文章:《全球的经济危机其实质是一场政治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的三宗"原罪"》、《欧洲资本主义危机》、《美国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用系统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其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本文在解释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结构变化,阐释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内涵,解析了其产生背景,辨析了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在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家宣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已经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已经过时的情况下,艾伦·沃尔夫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矛盾"理论.他试图从政治矛盾的角度确定资本主义的限度,揭示资本主义的危机,揭示资本主义体系必然陷入冲突和矛盾的趋势和逻辑.他主张自由民主的矛盾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矛盾,自由民主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将使资本主义陷入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制度的个体理性特征的集中表现是以自由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其典型代表是美式资本主义。这一特征造就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新成就及新危机。资本主义以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客观现实深刻揭示了个体实用理性具有双刃剑的特点。据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只能走市场经济原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国家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结合,使得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不仅原有的特征、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新的特征和新的职能。这些新特征和新职能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臻成熟,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危机。一国家的经济职能的发展和强化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法律秩序的维  相似文献   

20.
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危机,更是总体性危机,它现实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文化危机等各个方面.美国左翼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场总体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而,要想解决这场危机,改变人类的不利处境,避免未来的灾难,仅仅针对经济领域的局部性的和临时性的举措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和根本性的变革.尽管在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制订未来战略方面,他们是基本一致的;但对于究竟如何具体构建有效而长远的新策略问题却莫衷一是.因而,美国左翼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历史处境为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场危机的实质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