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及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公路交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如仅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进行防范已经不够,需要从交通灾害的角度进行综合防范。文章在提出公路交通灾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及以前的跟随控制模式,并利用预警管理的思想,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预警管理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路交通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公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灾害,它已经威胁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防范与治理.本文分析了陕西公路的基本现状,总结了公路交通灾害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民航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框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系统非优理论和预警管理原理,以航空公司为主体,探讨了民航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运转模式与操作程序。旨在通过对民航交通灾害诱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及预先控制,保证民航交通系统处于有序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功能布局设置不够合理、城市人口激增且流动频繁、城市建设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未能建立城市灾害防范机制等因素使城市面临着潜在的环境灾害风险,造成城市的易致灾性。近些年城市灾害越来越频繁,城市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迫切。要减少城市灾害给城市管理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减轻城市的易致灾性,并有利于促进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可通过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立法、建立政府专门队伍、协调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完善安全报告与信息公开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五个方面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河北省和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相关部门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主要危害类型与成因,以及高速公路建设防灾救灾管理的主要问题,并引入预警管理方法来对高速公路建设灾害进行灾前的有效预防和灾时的紧急应对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科学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遥感测绘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在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方面具有极强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已经成为了获取广泛、高分辨率环境数据的关键手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估遥感技术在环境和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包括其在森林保护、水资源监测、大气污染评估以及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还特别关注遥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如洪水和地震预警,并讨论这些应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日益重要性.此外,还探讨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及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限制.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是人类学研究灾害预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以云南的德昂族为例,通过剖析该民族农耕活动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物候历,提出物候历作为该民族农耕活动中的地方实践,其实展示出的是该民族灾害预警的传统知识,这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知识对灾害预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类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经验与应对灾变的预警体系和文化机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为高校管理者提供警示,对学科建设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教育决策者制定规划提供参考.该系统具有超前性、警示性、即时性、系统性特点,包含指标管理、数据管理、专家分析、风险反馈、预控对策五个子系统和预测、跟踪监控、警报提示、对策预控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研究灾厄在当下炙手可热,但是在关键词的运用上却显得比较凌乱。正在使用的“灾害人类学”或“灾难人类学”学科称谓在中文语境中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人类学的灾变研究视域,而灾害和灾难在中文词意上亦有明显区别。此外,自然科学的灾变(突变)理论已经由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延伸到了当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文化和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与渐变论或社会变迁理论形成研究视角上的对称和互补。灾变才是人类学研究灾厄的基础性关键词。所以,将“灾变人类学”作为人类学麾下一个分支学科的准确称谓,不但扩大了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内涵和外延,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开放性、跨学科性和多涵盖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社会学入手构建三级导向的当代灾疫预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社会,重建与时俱进的社会化灾疫预警方式和灾疫预警体系,成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灾疫预防的关键环节。当代灾疫预警必须从人出发,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为根本价值诉求,遵循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伦理原则,以灾疫情事实本真真实和全民问责为基本内容,创建并不断完善以专业·政府·公民为三级导向的灾疫预警体系和“灾疫情高于一切”的畅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草地是一种可作为饲用的草本植物占据优势的植物群落.中国草地面积有60亿亩,其中西部的草地占87%.目前,西部草地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草地畜牧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草地灾害的长期存在并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西部草地灾害的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防止草地灾害发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开始系统化发展,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等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其效力的发挥。为此要着力进行制度、组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打造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几个月,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对于灾后重建的规划、次生灾害的评估以及环境的评估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并迅速有效地开展。然而对于灾害给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却鲜有提及。  相似文献   

14.
铁路交通灾害致灾管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造成铁路交通灾害的人、车、环境、管理四大因素中的管理因素的专门分析,为铁路运输安全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提高铁路安全运输水平提供一条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造成铁路交通灾害的人、车、环境、管理四大因素中的管理因素的专门分析,为铁路运输安全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提高铁路安全运输水平提供一条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废墟,加之灾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灾害救援和脆弱的灾区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如何对灾害废墟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一个广受关注的主题。本文考察了灾害废墟管理兴起的背景,对灾害废墟管理的内涵与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灾害废墟管理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灾害废墟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期望推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对这一重要新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利益与社会稳定,是国家战略性问题。多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由其形成的食品安全舆情也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如何正确应对和引导食品安全舆情,对于食品行业和企业以及应急管理研究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又颇具挑战性的课题。运用系统分析、应急管理与故障树等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舆情及其形成和传播机理、食品安全舆情涌现的致错因子体系与作用机理,并以A食品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坎坷,仕途多艰。在其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救荒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救荒思想。他加强国家调控,以解决国家财政制度与地方救荒间存在的矛盾;明确责权,健全救荒的行政程序和监督机制。尤其是灾前管理和灾害预警思想最具前瞻性和科学价值,为后世的灾害管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遍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且近一二十年呈逐渐加剧趋势。干旱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业干旱更是频繁发生。在对灾害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农业干旱与农业干旱灾害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湖南农业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阐释了农业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探寻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形成机制,旨在从自然和人类自身两方面较为全面地探究干旱灾害根源,以期能为灾害预防和政府决策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煜明 《国际公关》2023,(15):107-109
国外灾害的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综合且易操作的体系,其中美国的灾后救援模式为常规的由政府发起的救援与由个人及企业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自助式”救援申请并行。这一独特的灾后救援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利于提高我国救灾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本文在介绍美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灾后“自助式”救援模式进行浅析,总结其自下而上的救援模式的先进经验,探讨其可行性,提炼出该模式对我国灾后救援的启示,并从灾后救援沟通机制、救援信息收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