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1951年的春天,邱少云怀着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和平的迫切心情从祖国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1952年秋,邱少云所在连队开赴平康前线,进入阵地,接受了攻占391高地的任务,他们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潜伏下来。第二天上午10点多钟,敌人投掷的燃烧弹落在了离邱少云2米远的草地上,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身上,立刻燃烧起来。一股强烈的灼热感使邱少云本能地抽动了一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6,(1)
这是今年冬天发生在我们小县城的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栋居民楼起火了。这房子建于上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整栋楼都葬身火海。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的一声被烧塌了。楼上还有9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中,这些人只有跑向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唯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邱少云在烈火焚身时纹丝不动……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朝鲜战场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屈乐章。这些英雄牺牲后,是谁把他们的遗体送回祖国的? 在朝鲜战争停战5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  相似文献   

4.
曹晋杰 《中华魂》2004,(5):16-17
张爱萍将军告别人世已经一年,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 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曾在盐阜区战斗生活了近4年。那时我还是个不满10岁的小孩子,只是听长辈叙说过张爱萍英勇机智抗击日寇的故事。我第一次见到张爱萍是1966年夏秋之交,当时他在扬州地区邗江县方巷大队蹲点。  相似文献   

5.
感恩老兵     
一位抗战老兵去世了。本来,他很希望出席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可没能等到那一天,就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春节前,我陪领导看望这位已在病中的老荣军时,他表白了这样的希冀,还回忆起当年参加过的战斗以及去世的一个又一个战友。临了,他动情地说,我在这些人中活得最长,年一过就87了,就让我代表他们参加纪念仪式吧。我们一个劲地点头,告诉他到时一定邀请。然而,这事我们办得八字还没见一撇,老人家却已千古了。他终于没能一偿夙愿。记得去年在报上看到,在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不是出席仪式的各国政要,而是一队老兵。法…  相似文献   

6.
我曾是志愿军六十六军一九八师无线电台报务员,至今我仍珍藏着一件60多年前抗美援朝时期国内亲人赠送的慰问品。慰问品名叫胜利袋。那是抗美援朝中,祖国慰问团给带过去的。胜利袋正面用五色线刺绣着七个醒目大字——"赠给最可爱的人",背面用红色印油印刷着三个大字"胜利袋"。这件慰问品现在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它藏在我的内衣中。在战斗的间隙中,我经常掏出来看一看,它与我形影不离,随我出生入死,每次掏出来看时,就如同看到了亲人一样。它给  相似文献   

7.
彭吟梧同志和我是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的同学。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在一起学习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敌人兵力,又曾在一起打游击。一九四八年一月,在奉节、巫溪交界处一次突围战斗中,他英勇壮烈地牺牲了。  相似文献   

8.
《新天地》2007,(11)
邢常玉,连队里的烘炉工, 1970年我下乡到兵团时,他42岁。但长得老相,大家叫他"老邢头",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革命。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个当时19岁的山东小伙就参加了县大队。1947年是山东战场最残酷的一年,老邢头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家里养病,和部队失去了联系。1951年,朝鲜半岛的战火烧  相似文献   

9.
徐金荪  黄霞 《老友》2012,(11):29-29
医院的石榴花开了,像烈火一样红。阳光透过花隙洒在躺在病床上的张克家老人身上,老人显得那样的圣洁。2012年5月,张克家老人不幸身患肺癌住了院。在这期间,他仍念念不忘社区贫困群众,给社区贫困群众捐资1万元。老人说:"我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党和政府对我关怀备至,在有生之年,我应该尽点微薄之力帮助贫困群众。"张克家是樟树市福城街道办事处药市社区常住居  相似文献   

10.
褚振江 《中华魂》2022,(3):60-61
作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电影《跨过鸭绿江》把我们带回那段高扬理想、充满激情的历史岁月.透过银幕,疾风烈火,碧血丹心,光影交错间,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权,敢于战斗、勇于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与家国安宁的崇高精神,震撼展现,气贯长虹.  相似文献   

11.
王志和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遇到的无数奇人中最不奇的一个,他是成都城外龙泉垃圾山上捡垃圾的。他从没有得过50元以上的体彩足彩奖,也没有患过需要向社会求助才能康复的重症,总之,能够成为社会新闻的事在他身上一件也没发生过。  相似文献   

12.
杨克明 《中华魂》2012,(21):54-55
2012年11月是马文瑞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他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他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区,人民依然深深地缅怀着他,传颂着他的故事。时至今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工作的老同志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我这个92岁的老人眼花耳背,时常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但对久远的往事却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葛霞 《成才与就业》2013,(20):18-18
他曾经在风靡一时的电影《手机》中出演角色,可观众只记住了里边"嗯""啊"的台词,却没记住他;他同葛优、刘德华等一批影视名人演绎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天下无贼》,可观众只依稀记得有一个连鬓胡子、艺术家模样的"反扒大队长",却不知道那演员是谁;直到《集结号》的导演眷顾了他,观众才深深地被"一个为了47个男人荣誉而战"的坚毅男人所震撼,渐渐认识他。  相似文献   

14.
人生感悟     
两则故事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我一直想与大家一块分享。第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第二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兄弟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北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先生为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先后举行三次北伐。三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体现了他为振兴中华而愈挫愈奋的战斗精神。他的北伐除了有力地打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外,还为1926年北伐胜利展开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他走之后     
赵巾伟 《山西老年》2014,(12):48-48
送爷爷走的那天我没能挺下去。身上一遍一遍擦着酒精,却还是烧到38度多。我以为,这也算是我最后懦弱的深情。——题记他走的那天,瓢泼大雨,泪和雨水分不清。一个医生说了四个字"来不及了",我啜泣着,我更难以承受一个看惯生老病死医生的冷漠。几年前看过一篇一位中年女性写的关于母亲去世的感受:世界还在继续,巨大的疼痛跟别人没有一点儿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成长起来 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 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些曾经同我 在一起生活、工作,而在战斗中牺牲了 的同志。他们年轻的面容、健壮的体魄, 同敌人拼搏战斗的精神,不时在我脑子 里闪现。我思念着他们。没有那些同志 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在纪 念胜利的时刻,我们不能忘掉他们。忘 掉了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同志,就是一 个没有灵魂的人!  相似文献   

18.
听说潘钧同志得了绝症,我心如刀割。他曾经准备在他有生之年编一本自选集(大部分文章我都拜读过),嘱咐我写一序言,我自然义不容辞,因为从1995年起,我国语言学界为了维护语言现代化成果和语言学的学术尊严,开始同一个学术骗子进行艰苦的斗争,从那以后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相似文献   

19.
其实这篇课文如果叫我来选,我真的难以取舍,我觉得每一段都非常优美。那种朴实的乡村生活,还有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其实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里  相似文献   

20.
张光恒 《中华魂》2013,(21):36-36
作为一个“70后”,我是喜欢看抗日战争片的,譬如《亮剑》。因为从中我看到了全民族的同仇敌忾、战斗的顽强与智慧,也看到了平常民众在国之存亡悬乎一线前决战到底的精神,更感动于他们为了取得最终胜利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