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7年10月初,悉尼著名华裔主持人赵叔叔邀请我参加23日晚上举办的"庆祝中澳建交45周年专场音乐会".该音乐会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演出地点是悉尼歌剧院.这场音乐会的票是中国驻悉尼领事馆专管留学生事务的刘领事给赵叔叔的,让他邀请优秀的留学生一起去.因为我和张璐瑶也算赵叔叔的"半个"学生,所以他留了两张票给我们.虽然当天我的课程很紧,而且我个人对交响乐所知甚少,但听说这次是在悉尼当地最大的音乐厅演出,还是想去长长见识.  相似文献   

2.
落笔之前,已经把题目想了好几天,源头是5月19日,北京经济开发区总工会在亦庄"南海子"组织的一次健步走.这几年开发区在地理概念上一直在扩张,东边,跨过了京津塘高速,有了东区;西边,跨过了凉水河,有了河西区,好大的一片.南海子郊野公园在河西区,虽然近在咫尺,一年去不了一两次,起个大早,在住家楼下坐从方庄开过来的599路,4站地到"三海子"下车,再往西南几百米就是.迎面中信新城的大楼盘,卖了几年还在卖,得胜鼓敲了几通意犹未尽.附近还有"金茂悦"海梓府"等等,都在做这个公园的概念,号称坐拥北京最大湿地公园,南城的绿肺,独享五环低密度豪宅.从发展看亦庄,作为北京城市规划比较成功的经济开发区,在首都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贡献明显.核心是高新技术产业,小米来了,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落户,"无线亦庄"宽带建设,未来将使亦庄新城成为北京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最大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2000年,我这个昔日的汽车配件厂厂长从密云县搬迁到顺义县,由于不甘心搬到顺义后当一个农民工的艰苦生活,便托人到北京的出租汽车公司租赁了一辆夏利牌二手小轿车.当汽车开回家后,一家人都拿它当宝贝一样对待:孩子显然是不让碰的,老婆把它擦得锃光瓦亮.公司头三天不收份儿钱,一是让你熟悉一下汽车的性能,二来可以带上家人去县城兜风.就这样,过了三天愉快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易明 《北京纪事》2015,(10):79-81
2015年9月10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袭过京城,秋意就来了.今年印象深刻的雨,是9·3大阅兵后的两天,下了30多个小时,有滂沱之势又连绵持久.雨天更让人想起前一段的蓝天白云,北京及周边省市从8月20日起实施一系列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人努力加上天帮忙",至9月3日,北京的PM2.5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的水平,刷新了有PM2.5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5.
病榻父子情     
鲁鄄 《新天地》2017,(6):20-21
"老爹在身边, 我的病就好一半了" 世事无常,一场来势汹汹的肛肠病击倒了身强体壮的我.几天内,病痛折磨得我坐卧不安,度日如年.无奈,只得住进了医院. 住院我是不甘心的,女儿中考到了关键期,爱人工作忙碌,如果抽出身来照顾我,家里肯定一团糟.我拨通父亲的手机,怕他担心,我轻描淡写地说:"爹,我要做个小手术,你过来陪我几天吧!"父亲听后,沉默了足有一分钟,然后小心地问:"啥病?严重吗?好,我明天一早就去!"  相似文献   

6.
黑丁 《百姓生活》2010,(7):39-41
都对婚姻现状不满的两个已婚闺蜜,相约各自寻找"后备丈夫"2006年元月的一天早上,北京海淀区一家饭馆的总经理柳红心情郁闷地来上班。她的好友、酒店的合伙人杨桃走过来问她:"你脸色不好,怎么了?"柳红叹了口气:"又和丈夫吵架了。"  相似文献   

7.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相似文献   

8.
王玉琴 《北京纪事》2016,(11):62-67
患上了"婆婆恐惧症" 19岁,一部《玉观音》让孙俪一夜走红.第二年出演《幸福像花儿一样》时,还没谈过恋爱的她,却提前在剧中接触到了"和婆婆大打嘴仗"的婚姻生活,特别是剧中那个婆婆,挑剔、算计、看不起人,婆媳俩经常吵架,真是太可怕了.拍完这部电视剧,孙俪就患上了"婆婆恐惧症",她对闺蜜说,将来自己干脆不嫁人算了,即使结婚,也绝不敢和婆婆同住!  相似文献   

9.
文雪梅 《老友》2013,(4):40-40
去年,我变卖了城南的房子,搬到城北和父母住在一起。前儿天,闺蜜小兰到家里来做客,看到一大家子人,她就说:“你这是冉寻麻烦。我们刚一结婚就独自买房住了,无拘无束,过着快乐的二人世界,才不会和父母挤在一个屋檐下呢。”  相似文献   

10.
易明 《北京纪事》2018,(2):106-108
2017年最后一周的5个工作日,过得特别有意义.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了北京演艺集团举办的贯彻十九大精神培训班,讲课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的教授. 名头挂"首都"的大学还有那么几所,比如"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这几所大学以前是归北京市管,名字也属实,比如叫北京师范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等.  相似文献   

11.
家有"三虫"     
说到虫,你没吓着吧?我说的可不是毛绒绒、肉呼呼的大青虫,而是我们家的三大"人虫"。"网虫"爸爸我爸爸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虫。自从电脑到我家来以后,任劳任怨工作了十多年的电视机,由于赶不上新潮被老爷"炒了鱿鱼"。新上任的是那先进的电  相似文献   

12.
乐乐 《北京纪事》2018,(4):76-8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北京宏宾伟业路虎足球俱乐部的发起人、董事长孔兵.孔哥和兄弟们组建的路虎俱乐部,从2005年成立至今,拿过全国冠军,摘得过北京市桂冠,无数次闯入各项业余足球赛事决赛阶段.在北京业余足球圈,提到"路虎",没人不竖大拇指——"路虎很厉害!"如此高的评价,不仅是由于路虎比赛成绩好,更是由于路虎球员的球品好,不耍赖、不斗殴、不恶意犯规.  相似文献   

13.
人生就好像旅途一样,所经历的人或事,都当是这旅途中的风景,随着前行,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过眼云烟,能留下的或许又是沉甸甸的记忆.回国小住三个月,时间快到不能再快,正月十五一过开学近在眼前.从北京到悉尼不长不短,飞机上大多数还是留学生,极少数一些拖家带口刚过完大年的家庭,还有的就是去倒班的空姐.人不算多,前面看起来拥挤,但后面的一些空位都可以满足乘客想睡觉的需求了.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上的小东西们,整个航程都没有打闹和哭声,所以不到12个小时的空中之旅还算好熬,和身边的张璐瑶同学看了几集偶像肥皂剧,再聊一聊女孩子间的八卦,一个晚上不用睡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的庙会,有一种是"借佛游春"式的庙会.此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活动为次,参加游乐的人多为女性.老北京过去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和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都属于此类庙会,并且很红火.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少年时的我家住东花市小市口,曾多次到那里疯玩,因此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刘丽华 《社区》2011,(36):63-63
闺蜜要结婚,婚房已经装修好了宽敞明亮。但她又买了一套小户型,对我说,如果以后吵架,她一生气离家出走,不好意思回娘家向母亲哭诉,至少还有个存身的地方。我说,你有了这种想法,这婚不结算了.她却说,生气的时候需要释放,在哪里发泄都不合适,还是有个余地的好。  相似文献   

16.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有内在动因--北京话系统内部语法、语体的优胜劣汰规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归模特初识"骗子大师" 2012年4月的一天,刚刚录完电视节目的刘谦,接到在北京的好朋友打给他的电话,说有个聚会邀请他过去.刘谦刚好手头没事,就答应了.聚会的地点是一个私人会所,环境优雅古朴,是那种很传统的装修风格……  相似文献   

18.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19.
<正>1.将军对下属说:"明天出动9架飞机袭击敌人。"下属:"好的,这就去安排飞行员们喝酒。"2.老婆最近喜欢看恶搞视频,不过我怎么也没想到她会搞我,昨晚上我和朋友们喝了点酒,晚上起来上厕所,刚把厕所门一打开马桶上坐着一个人看着我……我当时就差一点吓晕过去尖叫了一声,老婆在床上笑得打滚。我坐在厕所望着那个娃娃在考虑是不是以后就用它了。3.闺蜜夫妻俩同时出差,就把她上大班的儿子送到我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我在北京第九十六中学上初中.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我在上初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时,学校组织我们到京棉一厂参加学工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学工劳动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感到十分的新鲜.我当时被分配到筒拈车间.我记得我们一共5位同学被分配到筒拈车间.当时是筒拈车间的工段长把我们接到车间的.我们5个人各有分工,可能工段长看我细细的手指像个女孩儿,所以安排我学接线头.带我的师傅是一位40多岁的、身体胖胖的女同志.她说话和气,待人热情.刚开始不习惯,我老是接不好线头,可她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直到我学会为止.纺织女工们工作是有定额的.为了不耽误时间,按时完成任务,她们接线头时不等机器停下、纱筒还在运转的时候就要伸手去抓.看着带我的师傅熟练的接线头动作,我非常佩服.可我怎么也不敢伸手去抓那飞转的纱筒.在师傅的鼓励之下,我一咬牙、一闭眼,手哆哩多嗦地就去抓那还未停转儿的纱筒,结果感觉手心一热,抬手一看,手心脱了一块皮.师傅鼓励我,别害怕,越不敢抓越烫手,要自己琢麽找巧劲儿,就能抓着不烫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