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浒就读重点中学毕业后,比较顺地考入了上海名牌重点大学,然而大学毕业寻找工作时却胆小如鼠.他对父母说:找工作比读书难,还是去考研究生吧。一向以儿子读书优秀为骄傲的父母,  相似文献   

2.
《蒙古风俗鉴》是清代蒙古族著名启蒙思想家罗布桑却丹的遗著。罗布桑却丹生于清朝光绪六年(1876年),内蒙古喀喇沁左旗人。他早年喜爱读书,但由于家境贫穷、父母早逝等原因未能很好地读书。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当上了旗苏木章京,从光绪二十年春开始到哲里木盟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察。24岁时,他到北京雍和宫当喇嘛,在那儿苦读4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 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家是江南望族,祖父和父亲都是明代通晓经书的著名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就受到熏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两岁开始,父母就教他学习《千字文》了。  相似文献   

5.
意外     
我班曾有一男孩,今年也该有1 岁了吧,在这花季般的年龄里,享受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然而意外却降临在他的身上,使这个男孩成为我们永远的过去。  相似文献   

6.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7.
“梦陶斋”是宜兴紫砂陶艺家吴顺华的室名,坐落在陶都丁蜀镇最繁华的公园路上,46岁的室主吴顺华,艺名幻梦,在20多年从艺生涯中默默耕耘,或寄情于书画,或咏志于刀笔,所创陶艺作品,独具魅力,受时人所推重。 在宜兴紫砂陶艺界,能制好壶者甚众,但不一定能执笔书画,而擅胜书画者,一旦与陶瓷结合,必赋予作品更高的艺术品位,吴顺华当属后者。他从紫砂茶壶到各类陶瓷品、饰品、摆件、文玩、文具等的创新设计,都能代表其每一个阶段的审美观和时尚追求。他的作品,选材于历史典故,又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源于他对古文化的启扉与阐释。去年底,日本一投资商兼收藏家川木良子由翻译陪同,  相似文献   

8.
徐伟春16岁时怀揣500美元,只身从温州来到德国,后又辗转欧洲数国,寻求商机创业,百折不挠。13年后,他成为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徐伟春优秀而不脱俗,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小名"阿雄"。阿雄的创业历程是温州人海外创业的一个缩影。一份学业,三份苦力1991年,阿雄初中刚毕业,就通过自费留学的途径去了德国。那时,他的兜里只装了500美元,当工人的父母能给儿子的盘缠只有这些。像他这样借读书之道出国谋生的年轻人,到达异国后往往连校门也没进,就一头扎到某个角落谋生存。阿雄不想这样,他深知学识尤其语言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但囊空如洗怎么去读书?有一天,他去邮局寄信。邮局老太太问他要寄航空还是平邮,他明知问什么,却无  相似文献   

9.
王朝闻是新中国著名的造型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这三重身份,既标志着他的人生历程,也形成了他的美学个性.作为有成就的造型艺术家,他深谙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为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深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同时.他又富于辨证观念.能灵活运用辩证法于审美现象研究.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王朝闻独特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10.
木子 《新天地》2016,(6):36-37
今年43岁的顾颐出生在江苏盐城,家中有姐弟三人,他是老幺。父母都是农民,靠土里刨食供他们三姐弟读书,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天益 《新天地》2017,(8):44-45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与别人有差距,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发奋读书,他还积极向厂广播站投稿,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工友们都称他"作家".  相似文献   

12.
紫砂者,泥也。自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开始烧制成壶,500年问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虽然如此,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特别是茶文化、陶文化的互相渗透与融合,文人墨客的参与和赞美,使得紫砂茶具从日用升华为艺术,小小的一把紫砂壶,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神韵。在紫砂天地中耕耘者,古有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今有顾景舟等壶艺巨匠。紫砂壶艺传至今天,更有不少中青年陶艺家为此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也创造着属于时代、属于他们自己的壶艺作品,令世人瞩目。高锡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高锡兰生长在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就在紫砂壶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13.
艾里香 《老友》2012,(12):14-14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研究家。他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自幼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颇有心得,总结他的读书轶事,对后人很有启发。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1元零花钱,他大都花在了书店,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他从家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境界     
我此处所谈之读书并非指教科书,乃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关于读书的境界,古今中外,众说纷芸,莫衷一是,观点之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读书三境”之说,其三境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管他的这种观点影响甚为深远,而且被选入到多种读本之中,然而面对此三境,许多人对读书的境界仍然还是感到模糊,未能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个笨男孩,对l/2与l/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产生奇迹。高考那年,全班落榜三人,其中就有他。  相似文献   

16.
人,所好各异,兴趣炯然。有的人对吃喝玩乐感兴趣;有的人对声色犬马感兴趣;有的人对权钱名利感兴趣;有的人对琴棋书画感兴趣,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却对读书情有独钟,并怀有浓厚、持久的兴趣。他读书,并不像有些人那样三分钟热度,或是一曝十寒,而是从髫年读到耄耋之年也不厌倦,至今依旧读得津津有味,还想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林非的读书兴趣从何而来?在与林非多年的交往中,我有幸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7.
千北 《今日南国》2007,(1):60-63
不久前,一个叫张惠琴的女人离去了。她是舟舟的母亲。许多人都知道舟舟,他是中国著名智障指挥,曾指挥过包括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内的世界顶尖交响乐团。他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却只有三岁孩童的智商,永远活在简单世界和美妙的音乐中,终其一生都需要别人的爱与照顾。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舟舟的妈妈身患癌症12年,支撑她活下去的惟一理由是,她必须用舟舟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死亡并非遗弃,爱永远不会离开。”她必须尽可能安排好舟舟将来的人生。1994年3月,43岁的武汉市机床厂厂医张惠琴被确诊患了乳腺癌。这一年,舟舟16岁。张惠琴在得知病情后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将这个孩子带走,母子俩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舟舟是在愚人节这天出生的,患有21对染色体综合征,也就是说,他永远都只能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力。他的弱智是写在脸上的,他不认识钞票的面额,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人生波澜壮阔,而他人生路七的最后时光,却很少有人知晓。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1月4日,央视三套《开门大吉》中,有一个男孩令观众一直飙泪到节目结束,就连这档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小倪也没能hold住.那个男孩本是一个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成为浪子的歌手,却以超越常人的坚忍成长为一个散发正能量的孝子.他在对自己11岁时便抛弃他的父母极尽反哺之爱——那爱令在场观众泣不成声,而他自己却始终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