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由于历史原因 ,整个清代满族贵族有使用家奴的习俗 ,家奴的地位和处境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奴隶。在《儿女英雄传》中的安家就有许多家奴 ,对安家的家奴进行分析研究 ,可从一个侧面了解满族的社会制度和习俗 相似文献
3.
王伟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3):80-85
《儿女英雄传》及其序文揭示了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斯理论具有较充实的内蕴:"其旨少远、词近微、文可观、事足鉴者"方为上乘小说;提倡塑造既具"英雄至性",又有"儿女真情"的复合式人物性格;严格区分"正附、主宾、伏应、虚实",潜心设置"闲笔闲墨"的结构法则。文康的小说创作理论表现了重视反映社会现实,强调文学的讽谕作用,着意发挥章回体小说的艺术功能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通过对怎字系列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口语对疑问句及疑问词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文言色彩的疑问词逐渐为社会所淘汰;而从音节上看,单音节、三音节的疑问词部分地为音节疑问词所取代;从疑问语气来看,清代疑问句的语气词变得丰富多彩,疑问句的句式也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5.
蒋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7-71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6.
李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综观《儿女英雄传》近百年的研究,解放前多采用索引、考证法;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方法已有超越考证法的趋势;90年代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将文化研究引入《儿女英雄传》。但是,《儿女英雄传》的满族文化整体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7.
李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135-14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8.
郑剑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十人,十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十述人,一心理,十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十人的主观意愿,十干净利落,十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施建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2-36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差,但双音节方位词在两书中却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用例分布不广,且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极少数用作补语,且用例较少;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上"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及兼语,甚至独立成句。另外,"上"类双音节方位词在《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较多,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仿,由此我们看到词汇从明到清,向现代汉语方向发展、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高永东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38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1.
汪大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5):10-13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2.
施建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89-91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3.
张志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09-112
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运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及方法考察了《儿女英雄传》中“连动介式”介词框架的基本数量和类型,分析了该框架最基本的句法、语义结构及功能,探讨了该框架前置介词或后置词语的隐现规律,为进一步完善汉语介词框架研究体系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岳启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23-126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通俗性娱乐性作品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是翻译(译者身份、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与传播内容(故事情节)、传播环境及渠道(海外出版与宣传销售)、传播受众(读者定位)相互配合与协同运作的结果,而非原著翻译加出版发行两个独立的步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须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促成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选材的内容适于传播,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是前提条件,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有利的传播环境与渠道是文化走去的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仲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47-52
梦亦非的诗作《女儿英雄传》体现了长诗写作的后现代“新象”:虚拟文本、理式风暴、角色消隐、符号嬉戏、平面与深度模式交混、跨体实验等。这种“新象”在长诗写作中颇有代表性。但是,过度文本嬉戏的“迷恋”,也会陷入“无边的解构”陷阱。 相似文献
18.
叶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86-93
通过对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江南意象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对侨易美学的若干核心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其一,以一种流动的眼光和变化的思维去审美,去审视大千世界,将静与动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有效互补维度。其二,侨易之美根源于侨易本身的特性。侨易是一种系统思维,观侨取象更进一步,不仅有求真层面的察变寻异,更有价值层面的向善审美。其三,侨易美学不仅仅意味着审美,它还是一种批判思维。我们不但可以透过表象直观地感受美,而且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得超于表象的深层次的至境大美。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3-67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女性被束缚的原因,着力表现了知识女性是如何在抗战的时代潮流下,冲破牢笼走向社会并成就自身的。虽说这些新知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理想化的存在而被描述着,但这些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仍然是对"妇女回家"论争所作出的正面且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苑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7
叛逆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组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出生于封建家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具有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在时代的感召下,最终冲出封建家庭,走入社会,成为旧家族的逆子、新时代的开创者.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个时期的叛逆者共性之中又有个性,本文选取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代表作品《伤逝》、《家》、《财主底儿女们》中描写的叛逆者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此类形象出现的原因,三个时期形象的差异与原因,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此类形象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