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生鹏  陈刚 《学术论坛》2002,3(6):162-165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由于其主体———青少年亚群体的不稳定、不成熟等特性 ,使其又具有很强的离心矢量。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 ,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文章具体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塑造、犯罪行为诱发和犯罪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改进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非常关注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但由于种种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青少年道德教育图书出版的不够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图书的出版方面,出版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拓宽图书策划思路、提高少儿图书编辑的素质,走出一条与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出版之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平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75-177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人格成长的过程。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不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首要环节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人生的起步,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结构和文明程度、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家庭成员的素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道德形成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可塑性较强,早期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一原创性、时代性命题,具有深刻价值意蕴。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对塑造法治思维、培育法治精神、厚植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施以及构建法治保障等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实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应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以贴近青少年实际为目的来阐释民法典的制度规范,并根据民法典内容深奥度、复杂度和抽象性的不同,结合处于不同学段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设置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协同参与的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立体网络,形成联动育人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韧性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青少年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表现出良好应对和适应的积极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从整体上看,侗族青少年的韧性素质发展状况良好、正向积极,但韧性素质内部各因子发展不均衡;男性青少年的韧性素质个人支持力要优于女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韧性素质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农村青少年的韧性素质优于城镇青少年.促进韧性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侗族青少年积极的内在韧性特质,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 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教练员人数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这一热点问题,对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篮球教练员从基本情况、业务水平、事业心状态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力求最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情况,为探讨提高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略论青少年的表现欲佟丽君表现欲,即表现的欲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存在的自觉意识。表现欲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成就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将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因...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如何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塑造高尚道德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传记文学文本特点出发,阐释了传记文学教学与青少年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传记文学在青少年人格养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 世纪。因此,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以历史的责任感、现实的紧迫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搞上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崇尚德育教育。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传统的优秀文化闻名于世,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世界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初期,我国就确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多数青少年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与非民族地区相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比非民族地区更良好,邻里关系一样良好,而同伴关系稍逊。民族地区青少年选择朋友比非民族地区更加感性。由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水平,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改善并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同伴关系,推动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儒家人格理想的分析,提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围绕以下方面即以仁爱宽厚、胸襟博大为基石;以施仁行义、舍生取义为核心;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动力;以笃志而体、孔颜乐处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蒋平 《兰州学刊》2006,(2):200-201,84
我国社会的转型明显扩大和加深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规模和弱势程度,处于弱势境地的青少年受社会体制、家庭、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出现了教育相对弱化的趋势。因此,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更健康地发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低龄化趋势 ,文化素质差 ,财产型犯罪 ,团伙性犯罪。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偏激 ,学校教育的偏颇 ,社会环境的污染及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不足。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丁 《船山学刊》2005,(1):186-188
本文分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设四化,振兴中华,强大国家,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也是举国有识之士的疾呼,是全体国人的呐喊。从而,抓芽芽、抓娃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了,并且生机勃勃,吐蕾扬花,成为青少年教育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意识、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我看来只是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个侧面。而培养训练青少年的思想素质(理想、道德、情操、意志等),是这一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另一个侧面。因为没有健  相似文献   

17.
分析蒙古族与汉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现状,验证蒙古族与汉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的民族差异性.对选取的蒙、汉族共54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指标的测试,分析蒙古族与汉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现状及民族差异性.汉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身高、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自主神经系统整体调节能力、无氧代谢能力优于蒙古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蒙古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肺功能、反应能力优于汉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文化这一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内在精神品性,外化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环境、文治教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孟母三迁".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都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喜好、性格气质、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给我们启发,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塑造可以运用儒家文化,而且青少年具备适应这一文化要求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汹涌而来的各种文化正波及影响着现在的青少年,因此挖掘我们自身的文化精髓,将青少年培养成才,让其树立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公民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是道德基于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青少年处于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为全民慈善意识培育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价值理念。但当前青少年慈善意识的现状和学校对青少年慈善意识教育的现状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地,学校应将慈善意识培养引入学校道德教育的课堂,并同时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慈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董? 《天府新论》2014,(4):114-117
以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本土化灾后心理重建。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紧密联系,本土化灾后心理重建应着力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塑造感恩、回馈等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