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四儒家学说对中国生活的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点可见于两次重要的规范转变(这里的“规范转变”没有弗兰斯孔(Franz kuhn)的革命性涵义)。这两次转变都是哲学和理性的转向,扩大了儒教内在和外在的范围,而且两次转变都是对巨大社会政治变动作出的反应。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佛教和道教长达七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在唐代,儒教国家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儒教的复兴。宋代的理学是佛教玄学及道家思想同儒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迷信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玄宗周围形成几个道教人物的中心,他们既能对玄宗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郭象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最终达到美好的生活愿望。通过郭象的努力,才真正使得道家的无为政治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化、实践化的可能,同时道家思想也在魏晋时期产生了某种自我发展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民众中的传播也是多层次的.在"道"的层面上,汉代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道家理论的进一步精致化;在"学"的层面上,汉代道家通过一系列途径促进了道家学术的扩展和繁荣;在"术"的层面上,道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践,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道家是学术,道教是宗教,一个讲道理,一个讲迷信,二者不是一回事。长期来,有人把道教同道家混为一谈,这是个误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道教在创立的过程中,借助道家的理论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威望,并使其发生演变,人为地将道家、道教混淆起来,其实道家与道教之间,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那么,道家到道教是怎样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演变呢?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虽然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为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建国 《船山学刊》2003,(3):157-158
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学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长期以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工作,在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时,将视角深入到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神仙方术与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关系这个为前人所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领域,撰写了海内外第一部系统地研究道家道教与封建王朝政治关系的学术专著<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一书.  相似文献   

9.
陈天林 《学术研究》2000,(7):126-127
道家、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学基础 ,道教的道术实践思想是根据道家的哲学衍生出来的。长期以来 ,着眼于政治和伦理 ,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释道二家中 ,人们对释 ,即中国佛教还是颇为重视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相形之下 ,对道则重视不够。道包括道家和道教两部分。这其中 ,人们对道家也较关注 ,但往往不自觉地把先秦老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全部 ,而忽视了黄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晋玄学等有内在紧密联系的道家思想的发展阶段。至于道教 ,应该说重视得更加不够。一般学人对道教…  相似文献   

10.
肖夫 《船山学刊》1991,(1):210-211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涌现出了一批可观的研究成果。由青年女学者吕锡琛所著、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一书,便是这众多研究成果中颇具特色的一本。读过此书,感觉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12,(2):96-109
曾经对于汉初政治史走向发挥重要作用的"四皓",若干迹象表露出与道家的特殊关系。"四皓"活动的"商山"地方久有楚文化的影响,而早期道家学说正是以楚地作为最初的文化基地。张良以对"四皓"的熟悉和理解,启动了这四位老人参与上层政治生活的表演。而张良本人形迹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后来又被看作道教文化系统中神仙信仰的典范。张良的文化立场,使得处于秦岭留坝山中的张良庙成为道教胜地。除了与张良关系亲密而外,"四皓"自身也确实表现出与早期道教文化特征十分接近的品格。作为隐逸之士"四皓"表演道具的"紫芝",可以看作和神仙方术有关的一种文化象征。一些传统道教典籍中,记录了"四皓"的文化形象。后人或将道教文化范畴中具体的养生技术的发明权归于"四皓"名下。在道家文献体系中,也曾经有作为著作家的"四皓"的席位。在高帝和吕后的时代,黄老学说已经逐渐影响上层政治生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休息乎无为"的政治导向在吕后时代已经确定。注意这一历史现象,似乎也不宜忽略张良和"四皓"曾经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家、道教基于以道为本的价值观主张中和,进而在政治理论上追求公正。他们认为,一定的物质财富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但现实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资本、社会地位等的差异,导致求财求利的结果大不相同,从而引起贫富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人们心理不平衡,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家、道教主张把社会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道家、道教还主张减少其它方面的差距,在整个社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而,道家、道教力图通过中和均平的种种措施去努力建构理想社会,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日本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近世以前,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历经了漫长的传播、渗透和积淀过程;近世以后,道家思想在当时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更有了广泛的传播,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也日渐深刻.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于哲学、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出现了较多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为日本近世文化所吸收并发挥作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新道家"的小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理论形态的现代新道家目前还只是一种努力,但从小传统来看,道家的宇宙智慧、政治智慧、生活智慧传统并未中断,反而形成了有现代特色的实践形态的道家思潮.现代新道家思潮在大众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基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农业与工业并重这一现实,也是儒、道互补这一传统文化结构自我更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宗教,它以道家和神仙家的文化哲学为主要价值导向,因此,修真悟道、羽化登仙是其最终目的,亦是其最高境界。道教产生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道教文学作品。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到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是汉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东汉中后期,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和张鲁为代表的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老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老子形象先后完成了从“隐君子”到“治国者”、由“人”到“神”的“角色”变换,老子学说也相应实现了从理论思想向社会实践、由道家哲学向道教神学的两次转向,开创了老学朝着政治化、宗教化方向发展衍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东汉道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隐含着丰富的早期医药学的内容。《太平经》中的“天医神药”观念继承了此前的道家传统,也反映了当时医药学理论的发展水平,并对后世道教医学产生深远影响。从医药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和阐释《太平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中,自老子始就对宇宙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丰富的探索.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有道的"道生一"理论,道教的"元气论"、"混沌说"、"老子创世说",以及受<周易>"太极"学说影响后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起源与齐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墨子所力倡的天志明鬼之论在早期道教产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成为早期道教重要的思想源头,黄老道学转化为宗教教义,大量吸收了墨学的天志明鬼思想;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道家黄老之学实乃道教哲学的前身,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融合,促成了早期道教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梁宗华 《东岳论丛》2001,22(4):99-102
作为早期道教理论的《太平经》 ,从建构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出发 ,有选择、有系统地利用、改造了道家的哲学理论 ,道家思想学说成为《太平经》最重要的主线及基本理论形态。《太平经》通过对道家哲学核心范畴“道”及“元气”理论的系统改造 ,形成神秘的气化学说 ,并藉此构筑了沟通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神仙系统 ,完成了对神仙信仰的本体论证 ;阐述了长生久寿的理论根据、内容和方法 ,最终完成其融道家哲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宗法伦理等为一体的神学思想系统 ,为道教的创立及道教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