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观钟惺诗论,已隐然有着完整的体系且见解深刻。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传统的“性倩说”是种从表达和描述的对象上来界定的初级本质论。钟惺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从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其诗歌创作以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在明末诗坛刮起了一阵竟陵旋风。但相比之下,其诗歌实践与理论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探讨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晚明诗坛的诗歌主流经历了多次嬗变,随之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文化语境。作为明末五子之一的李维桢,面临这种多重文化语境,从法体关系的视角入手,对诗学辨体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试图构建适合诗体发展的诗学辨体观,并在辨体的基础上对诗歌风格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3.
郑艳玲的博士论文《钟惺评点研究》出版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也不由地想起她当初来复旦选择这个课题时的情景。那是2002年,我开始酝酿着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评点之学作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发现如晚明的一些评点大家至今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的探讨,于是就针对她对晚明文学有兴趣,建议她对署名“锺惺”的评点作一次全面的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问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5.
钟惺有多种苏轼散文评选本。其中《东坡文选》二十卷,在评点中强调了变与法、简与厚、透与不透、情与理等文学批评观点,表现了通变、学古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钟惺有《诗经评点》五卷,现存版本较多。钟惺初次评点《诗经》,即有吴兴刻本问世,此后钟惺又再次评点,相继出现多种刻本。其中凌社若朱墨套印本、溪香堂刻本、闵氏三色套印本三种刻本反映了钟惺两次批点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徐志摩产生过影响的作家中,泰戈尔与徐志摩的交往是最多最深的,这为我们考察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提供了便利。泰戈尔是一位具有较为完善的哲学思想的作家,他的人格哲学,是通向他的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要考察他对徐志摩的影响,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着手,并从徐志摩的言论和诗歌中挖掘出能证明这种关系的例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徐志摩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从跨文化的视野出发去比较中国朦胧派诗歌与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其目的主要是探究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文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共同与不同的特质,从而为跨文化下的东西方文化增进了解与互通。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与对世界文学的倡导下,本着中国朦胧诗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特将与朦胧诗时间发展较为吻合 的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美国该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去探求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 响下,在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判断二者在东西方文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世界文学是站在一个更高 的平台来研究人类文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财富,站在具体的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角度中去看待,也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李群玉作为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诗作的典型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山水诗别开生面,给晚唐山水诗融进了新机,另一方面,他的部分诗歌,在审美方向和表现内容上,对晚唐诗体向词体的演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在中英诗歌史上焕发异彩的两颗流星李贺和济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李贺和济慈在经历与气质、美学观与风格及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郭璞游仙诗与李白游仙诗有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追慕神仙,企求长生。其不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郭诗突出隐逸,李诗多方面观照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二是艺术风格不同,郭诗华美,李诗清新飘逸,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主义特色。因此,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风貌。李白游仙诗既是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又是对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部分论者认为李世民延续梁陈余风,大量制作宫体诗,是唐初诗坛宫体诗的提倡者。解析时下对宫体诗的两个具体界定,无论是以"宫体诗即艳诗"还是以宫体即新变体的界定来剖析李世民的诗美,都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李世民的诗歌是宫体诗。李世民走出了梁陈宫体,"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其诗"欲崇重今朝冠冕",已经具有了唐代的诗美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金发诗歌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其诗歌因语言和意象等形式方面的奇崛怪诞而备受争议。符号学强调文本间或系统间的沟通,因而通过解读李金发诗歌之构成语码,探索诗歌之潜在层面,可寻求其诗歌的深层意蕴。这一阐释模式对解读李金发诗歌可谓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6.
李东阳诗歌创作既有台阁体面貌,也展现出其诗歌创作的转向,其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其诗学主张兼顾宋诗,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诗歌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诗作鲜明的湘楚地方特色和个性精神近年来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基于诗人愁心苦志而又闲适超逸的矛盾中形成的复杂心态,其融合湘楚文化情感和末世文化情感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孤冷素艳、幽美深婉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  相似文献   

18.
澈悟的思与诗--李叔同的诗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叔同的诗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由“血花”转为“蕙草”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文本中 ,某些关键词汇 ,具有特殊的意象 ,从另一文化视角进行分析阐释 ,从而展示其所具有的某些文化积淀的经典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是<诗经>中的一句,对其中"绝"字的词性不少人认为是程度副词,但我们认为"绝"不是先秦程度副词,"终逾绝险"中的"绝"应是形容词,表"非凡的,最高的"的意思.另外一种可以把"绝"解释为"险恶的", 与"险"字的含义接近.句中"绝险"是同义词连用,同样受到动词"逾"的支配.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诗歌类义词异文的普遍性与其诗歌大量存在的意象群相关。李诗中数目类异文一般表现为数量及日期的差别,包括与日期相关的数目类异文、非对仗位置出现的数目类异文和对仗观念影响下的数目类异文。方位类异文双方一般指向不同的方向或地理位置,体现出后世读者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和探索。梳理和考察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数目类异文和方位类异文,为李商隐诗歌异文的整体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