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对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一文的分析,对张文"以人为本"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的观点提出了商榷,认为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简单地把本体论中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搬到价值论中来.指出"以人为本"不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而是价值论的基本命题.从价值的产生、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看,价值关系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把属于价值论问题的"以人为本"视为本体论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论点,出色地体现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正确地理解和自觉地运用这一观点,对于深入研究中外文学史和各种文艺思潮的发展兴衰,对于从总体上把握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建立我国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对于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于在四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持续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搞清价值规律和时间节约规律的关系,对于确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两个规律的关系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从前段的讨论来看,在这个问题上较具代表性的是孙冶方和郭道夫两同志的观点。孙冶方同志认为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而是人类生产的永恒规律,它与时间节约规律是绝对同一的。郭道夫同志坚持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特有规律的观点。但是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把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理论的范围加以研究,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主张和做法,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俞金顺同志《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人口理论》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又觉话未讲尽,且看法亦有不同.本文也拟从这个角度,着重就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诸同志.  相似文献   

5.
由蔡美彪等五位同志著的《中国通史》①第六册(辽、夏、金部分),对辽、夏、金作了专题研究。但是这部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西夏有没有奴隶制?作者在《说明》里说:“本书认为:辽、夏和金朝,当他们开始建国时,都还是产生于氏族公社废墟上的奴隶主的国家”。“大致说来,辽朝  相似文献   

6.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7.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本文试对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党史界,并与陈维民同志商榷。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酝酿、产生、大约经历了三年时间,即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  相似文献   

8.
<正> 《祝福》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在鲁迅小说中,几乎和阿 Q 一样,是人们所熟悉的文学形象,就象一提到阿 Q,人们就想到旧社会的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一样,一提到祥林嫂,人们就想到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所遭到的压迫和苦难。小说是通过祥林嫂的三个生活片断展现她的悲剧的:她死了丈夫,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后来被婆婆抓回,婆婆把她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生了儿子,但不久,贺老六病死,儿子被狼吃掉,大  相似文献   

9.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开展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思想,加速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发表了庞长富同志《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也曾摘转)。初看起来,这篇文章立论新鲜、引证有据、理直气粗,但仔细考究一下就会发现,从观点到论据都似是而非。由于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而且直接涉及如何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和条件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和保障 ,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二期肖泰芳同志的文章《古音三题》,感到很受启发。不过,对于文章第一部分《通假字和本字的音读关系》,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提出来跟肖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究竟育几条规律?这个原来有争议的问题,前不久又在哲学论坛上重新提到人们面前来。有的同志认为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见1979年4月19日《光明日报》)有些同志认为“有三个”,“不可以对立统一规律来代替其他规律。”(见1979年5月3日《光明日报》)还有的同志说“从唯物辩证法的本性来看,把它的规律限定为一个或三个都是不对的。”“既然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的关系有许许多多,那么辩证法的规律也应当许许多多。”(见1979年6月28日《光明日报》)姚伯茂同志在同年6月  相似文献   

14.
试论陆机的《文赋》——兼与郭绍虞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一篇创作论。它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渗透着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文学创作(诗赋和散文)的有关问题。这些见解,不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其重要价值,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意义。但是,专家们对《文赋》的评价还很不一致。比如著名文学批  相似文献   

15.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一样,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同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也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尽管给予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以唯物主义的改造,但他们还是从其中直接接受了一系列思想资料,并在基本观点上同黑格尔有一致之处。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黑格尔在艺术典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多年以来,真是众说纷纭。学术界有的同志将其概括为“共性说”,有的则将其概括为“统一说”,最近一段时间,又有的同志将其概括为“个性说”。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召开的典型问题讨论会上,有些同志明确提出“个性出典型”的理论主张。而《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所刊登的薛瑞生同志的文章《论典型的个性化道路及其他》,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登载了陈敬泰同志《试论具体和抽象》一文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其中许多具体论述是合理的,并具有启发性。但是总的来看,该文主要是基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来展开探讨的,而对于后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抽象和具体辩证法的深入阐述则注意不够,因而限制了眼界,使得有些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或者  相似文献   

18.
刘玉莲同志的《关于“修正主义”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在《聊城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发表以后,我们通读全文,认为作者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中,到底存在不存在”修正主义”?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如果承认《思考》一文否定修正主义存在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就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产阶级对机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长期斗争是没有必要的。这一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上讲,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是不能回避的,必须给予严肃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否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甚至是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研究商品经济与生产力的关系时,以往的理论分析,通常的着眼点只是把商品经济的存在仅仅看作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而很少注意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或者说很少看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产生的商品货币关系又以其新的姿态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生产力,改变着以往生产力的性质和面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人们对商品经济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  相似文献   

20.
<正> 隗芾同志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87年第一期)上,发表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下简称《关系》)的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萃的基础。”(见《关系》,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也只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