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2.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和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为创建、发展、巩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4.
陕北民歌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民间文学、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审视陕北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创作环境、思想内容、类型特点及艺术风格,进而论述了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传承人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间文化得以上承下传的主体。陕北民歌传承人即:在民众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或其它传递路线,将自己所拥有的陕北民歌曲目上承下传的演唱者。按照传承的影响及范围,陕北民歌传承人可分为普通传承人、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其传承类型又可分为血缘传承型、师徒传承型、无师自通型和混合型四种。传承人曾经的生存境况是他们能与民歌结合的重要原因,天生优势、个人性格、爱好、努力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他们对民歌本体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了解陕北民歌,建构陕北民歌中人文精神的存在系统和结构系统,要摒弃艺术的表现和直觉,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文化学的角度思考陕北民歌人文精神的广泛性、潜在性,以及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音调独特,唱法纷杂,看似那简单的“拦羊嗓子回牛声”,要唱得有声有律、原汁原味却并不容易。由于双四度叠置音调的大量使用和直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断腔唱法等演唱技巧的普遍运用,使陕北民歌的曲调既有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铿锵有力的一面,又有时隐时现的朦胧轻巧、时急时缓的低婉吟诉。因此,只有用特有的技巧,才能把陕北民歌演唱得准确、地道。  相似文献   

9.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推进陕北民歌研究。从方言地理学角度考察,陕北方言分区与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基本对应;语言考释能揭示出陕北民歌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陕北方言的特征分析是深层把握陕北民歌艺术特质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活动和陕北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生活真实写照。陕北曾以丰富的陕北民歌闻名全国,以激昂的陕北民歌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新篇章。如今时代在发展,陕北民歌却一直在传统边缘停滞不前,并逐步丧失其功能性。所以要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发展陕北地方特色就必须重振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12.
真挚感人和情彩富丽的陕北民歌,会教你在美的面前低头。陕北民歌的美,主要是通过形象画面,别样的生活,斑斓的色彩以及比兴、复沓、方言土语等特殊形式展示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体现着陕北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影响陕北民歌英译的因素有语言、社会文化、译者和读者等因素。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灵活体现原文语义、意境、节奏、韵律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大背景下,对其展开译介工作成为了一种必需,这对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扩大本民族的影响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译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迫切性、可行性以及规范性,并以武陵地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译介为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给艺术家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创作空间,作曲家们为陕北民歌在新时期的发展,创作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作品主要有:老歌新编、新歌创作、影视作品中的陕北民歌、通俗歌坛刮起"西北风"。新时期陕北民歌的研究工作大体是从以下几个步骤逐步完成的: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及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她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因为陕北民歌感情真挚,语言鲜活生动,善用比兴手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音乐上都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王艳霞 《南都学坛》2009,29(5):139-140
《五哥放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它从诞生之日起。优美欢快的旋律、生动的艺术形象、歌唱者甜美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使之久唱不衰,充满艺术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兴”的修辞效果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起兴句在章节中作为重要构造,使民歌句子呈现出成双成对、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在内容上,起兴句为民歌营造情绪氛围、酝酿感情基调,并且通过这种情感联系把平凡事物诗化成为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