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责任和风险增大等,亟待政府给予政策扶植和帮助。为此,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政策的价值基础,它围绕国家与家庭、个人与家庭、男性与女性等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在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达成均衡。从目前中国家庭状况及其需求分析,中国家庭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家庭责任并重,家庭福利与成员福利并重,女性权益与男性权益并重。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女性从养老保障体系获得的福利相对较少。根据CHARLS2015年数据研究了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问题,对引起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解,对不同性别的养老保障参与和养老金收入差异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大约是女性的1.9倍,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根据分解模型的结果发现,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前工资是引起性别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分别贡献了53%和19%,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参与分布差异和养老金受益程度差异。为了弥补养老金收入的不足,男性老年人会通过劳动参与增加个人劳动收入,而女性老年人更需要依赖子女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私人转移收入。根据结论,女性老年人的福利状况远差于男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得到政府政策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低于女性,且男女预期寿命呈拉大之势.这导致丧偶女性的晚年生活质量随之降低,也将导致国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受损,亦不符合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鉴于个体是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因此,男性预期寿命偏低的原因可从社会结构视角得到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等制约着男性预期寿命的提高,为提高中国男性的预期寿命,应从优化社会结构加以着手.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平衡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三是加强职业保护力度,依法保障男性劳动者的权利;四是增强弱势阶层男性获取社会福利资源的能力;五是建立超越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主导下的行为逻辑.关于提高男性预期寿命的治理对策,并不是要建立男性福利特权或保障特权,而是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寻求制度化保障,在此过程中,男女两性预期寿命均会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家族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血缘承继的集合体。家法族规,是家族中的男性强势群体统治女性弱势群体的一把利器,它的出现从这一角度讲,是弱势群体女性的悲剧。把女性放置在家法族规这一视阈下,用角色理论来解读,可以看到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出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唐传奇,是传统男权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也是由男性作家写作并以男性为想象读者的作品。然而,“女胜于男”现象基本上成为小说主流,直接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对女性的理性认识、推崇与褒扬,从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抒写透射出中晚唐男权主导社会下男性地位、能力的不济。这种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及女性思想解放完善诠释,对于后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在中国男性话语一直是中心话语、强势话语,而女性话语是弱势话语,始终扮演着"第二性"的性别角色,对于处于失声中的女性来说,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就必须逃脱男性的坐标,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文章力图从话语层面来解读徐坤的小说,从中挖掘当今社会背景下女性依然摆脱不开的失语的困境以及建构女性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体验徐坤认识女性命运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广告中女性形象塑造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宣传,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男本位视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让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符合男性欣赏标准的女性美就成为社会的女性美标准,并且不断地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对自身的认识。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承担着反映良好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中国女性美好品质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价值定位与双重角色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社会属性与家庭属性之间的冲突,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日益显现的一大冲突,而其中女性在“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困惑、纠缠、纷争更甚。这,便是所谓中国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 双重角色冲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女性自己对自我角色认定或在自我角色认定过程中的冲突;一是指男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或在期待满足中的冲突。无论是女性自我角色认定,还是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其依据的都是女性的价值定位——女性的自我价值定位或对女性的价值定位。而正如任何定位都必然具有某种方向性及只有在保持方向的单一指向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定位的准确稳定一样,女性的价值定位也是在定位者一定的价值取向下进行的,一旦价值取向出现了双向或多向性时,价值定位便难免会变得游离不定和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崛起并繁荣,使中国女性创作在浮出历史地表之后,汇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传媒、受众、女性创作者三个要素的分析,展示在大众文化视域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大众传媒、男性阅读、女作家商业化追求三者共谋下,女性文学在部分读者心目中的"矮化"现象。本论文也试图指出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策略的失败与误区。  相似文献   

11.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对于男性人体的审美,存在着阳刚与阴柔并行的倾向。对男性阴柔美的爱好,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特有的审美趣味。男性阴柔美是指男性在形体和容貌上呈现出女性特征,表现为眉清目秀、肤色白皙、风仪秀美、文弱飘逸。男性阴柔美的人体审美趣味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主要源于贵族趣味的影响,农业文化熏陶下民族心理对优美的爱好,"尚文"思想对中国古代人体美观念的影响,以及士大夫文人心态的女性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女性在长期男性征服下对男性征服欲望的表现,尤其是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通过美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例证展开了一幅女性征服男性的幻想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诗、词、戏曲、小说,都充斥着大量对古代美女形象进行书写、刻画的作品,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的清初小说《红楼梦》当然不会例外。一方面,《红楼梦》是尊重女性、颂扬女性的,它的突破主要在于看到女性长久以来生存在男性话语权为中心的封建体制下的艰难,以及身处悲惨处境时表现出作为女性的尊严反抗。另一方面,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却依旧遵循着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的古代传统审美标准,美女即是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而整合出的色、才、德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古代的艺术传统,还是近现代的革命艺术传统,中国妇女艺术的观念始终围绕着男性话语的圈子。努力靠近以男性为主流的艺术观念,并试图被这个圈子接纳。经济越发达,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越宽容。女性艺术家们在以男性为话语权的标准下,逐渐警觉,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多元与兼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性别失衡是男孩偏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人口结构中的最直接体现,同时由于“普婚制”和婚姻梯度模式的影响,性别失衡将通过婚姻挤压等方式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性别失衡在个人层次的微观后果,利用安徽省JC区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受到损害,41%的人处于极度性匮乏状态,从未有过性生活;他们的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18%的人曾经为了发生性行为而付过钱,或得到过对方的钱;自慰是弥补大龄未婚男性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性伴侣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阴霾天空下的向日葵——东北女作家的隐喻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性进行隐喻性书写是中国文学传统之一。在形形色色的对女性的隐喻中,写作者始终把女性置于男性的价值建构之中,体现出男性文化的规范与品位。东北女作家在对自我的隐喻中打破了把女性与自我隔离开来的传统的隐喻形式,返回女性本位立场,从而照亮了被遮蔽几千年的女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安德鲁.马维尔的名作《致他羞怯的情人》一诗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其中男性叙述者对女性形象的攻击,旨在揭示男性叙述者字里行间对女性话语权的限制以及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被迫所处的沉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