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其“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 ,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真理发生的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科学 ,具有真理 ,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去使我们承认艺术真理的合法性。因而 ,他的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理解如何可能”来进行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以及对“游戏”、“象征”、“节日”等概念的考察 ,突出和阐明了艺术的理解问题 ,从而使艺术的真理得以合法地展现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重释和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得出了他关于艺术真理的结论,即我们在艺术中经验到的不是一种科学真理,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一种生活真理和意义真理,这种真理经验改变了我们理解主体并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艺术作品偶缘性问题的讨论,是他超越主观论美学而从艺术本体论向普遍意义的诠释学本体论过渡的一座桥梁.本文先把握了这一问题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体系中的地位,再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艺术作品本体论问题的来由,并通过对<真理与方法>有关部分的详细解读,展示了伽达默尔超越主观论美学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4.
艺术真理问题是西方诗学与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19世纪西方文化界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否认精神科学的真理要求。伽达默尔承继海德格尔的真理“言说”重提艺术的真理要求,并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深入阐发了艺术的本体论结构、艺术真理因表现活动而“在的扩充”、艺术真理与此在在世的问答逻辑等基础性问题,从而丰富了古典哲学范式下的艺术真理理论。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对于真理问题的探讨 ,在理解的本体论论域内 ,可以看成是对“真理何以可能”的回答。伽氏悬置真理存在问题 ,以海德格尔关于该问题的存在论结论为起点思考获致真理的可能性 ;其真理观意在超越传统的真理概念和方法 ,通过“视域融合” ,揭示出在理解中走向真理的道路 ,并用理解的语言性规定了真理的界限。伽达默尔理论的顺理成章的结论是 ,我们不会有关于世界的真理。他否认世界可以对象化 ,但其结论与怀疑论无关  相似文献   

6.
把握"真"与"真理"的内涵是理解"解释的关键.伽达默尔对"真理"的理解是追随海德格尔的,他认为对"作品"或"文本"的理解在于对其所做出的判断之中.而理解与解释则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哲学解释学的指向就是这种不断生成同时又不断消除的"历史视域".阿尔都塞打破了这种"延续性"观念.认为"断裂"是解释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德里达则进一步指出无论"延续"还是"断裂"都不过是"无",一切理解与解释活动本身其实都是"隔离"和"流亡".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艺术经验入手,深入历史及语言领域对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了史的批判研究并阐释了其本体学的意义。作为精神学科中的一门独特领域,艺术经验更能体现对真理的非科学性表达。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美学康德、席勒对“游戏”概念主体观念的批判性阐释,时“审美区分”的质疑,强调了艺术本体建立在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中,艺术、美成为一种开放、意义不断生成的未完结的存在。理解者的前见、理解的时间性以及效果历史等成为把握艺术作品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使得艺术真理呈现出历史相对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真理概念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捍卫的核心,但他所说的真理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真理,而是超出了科学方法论范围的本源性真理。他的真理概念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并与黑格尔的真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伽达默尔真理观的特点就在于坚持真理的历史性和语言性,由此他试图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困境。从伽达默尔的真理观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兼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特点,但更倾向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继1960年德园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汉斯—乔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出版后,方法问题随即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伽氏的方法理论对于那些一直信奉方法、膺服方法并且依赖方法的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亦是极大的讽刺。因为按照伽氏的观点,方法与真理并非一致,方法并非通达真理的途径,相反,真理困惑着具有方法的人。自近代以来一直经久不衰并且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愈演愈烈的方法论在结构主义、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等学派中均有典型表现。因此,伽达默尔由之作出的尖锐反应无疑标志了现代哲学的另一种反思和另一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详细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审美意识学说。伽达默尔揭示出,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起源于人文主义传统但又抛弃了这一传统,这使得审美意识学说体现出先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是建立在主观论之上的,并遵循认识论的研究模式,所以它否认了艺术中的真理。伽达默尔则把他的美学建立在现象学之上并具有生存论和解释学的纬度,从而维护了艺术中的真理。康德思想本身具有对审美意识学说的否定因素,伽达默尔正是突出强调这些否定因素并进而扬弃了康德的审美意识学说。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艺术之真?艺术应如何求取真实?这一直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均作出了各种解释。系统考察从古希腊以来西方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并思索未来可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器具是自然物和艺术作品的一个过渡形式或媒介;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照亮大地而建立一个世界;真理在作品中发生作用,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在本性上就是探讨存在者的存在。作为独特的存在者的艺术作品,不同于纯物和器具之处在于,只有艺术作品才能敞开存在。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也只有艺术作品才能让真理自身显现。在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中,根本的解释循环发生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之间。此循环相关于不解的艺术之谜,这或许正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指出,因为艺术是真理的发生,所以能够成为人的本源。艺术中发生了真理,制造大地和建立世界。让大地成为大地,使存在者自行解蔽。在技术时代,作为技术的本质的座架,把现实当作持存物,以订造的方式解蔽物,这使人遗忘人的本质,这是对存在者自行解蔽的守护。在艺术中,艺术创作与保存让真理自行发生。作为赠予、建基、开端,标示着真理的创建,保持敞开的大地的锁闭性,使人见证人对大地的归属。艺术因而成为人的本源。  相似文献   

17.
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8.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认识中,一个认识上的严重混乱,就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本质真实".在美学史上,"本质真实"理论的创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席勒式方法与莎士比亚化方法之间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本质真实"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确立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态度有助于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某些现代流派的消极影响,但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庸俗认识论对于艺术研究同样是无益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