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杨玉昌 《河北学刊》2005,25(4):126-132
意志与语言游戏分别是叔本华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叔本华通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建立起一种意志的形而上学,以之取代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后期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游戏批判了传统的本质主义语言观,设想出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文化,哲学问题将在这种文化中消失.从意志到语言游戏,显示出批判的哲学何以走向哲学的终结.所谓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哲学不复存在,而是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2.
一一、_一极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有相当影响脱芙学流派_。一它以“生命”为宇宙本原国歪曲阳片面夸大生命增的意义和作用。带有浓厚的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色彩。可以说是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美学的第二代。不同的只是唯意志论美学  相似文献   

3.
从叔本华“意志”的来源看形而上学的演变杨玉昌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形而上学从产生到消亡的演变史。形而上学发端于古希腊对万物本源的追寻,成形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中世纪教会哲学中达到顶峰。但在进入近代以后,形而上学遭到休...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2)
叔本华的虚无论是尼采哲学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尼采对此问题的回应,当然也关系到他对整个虚无主义的克服的尝试。权力意志说的提出,可以说直接对抗了叔本华的生命虚无论的立场。在把权力意志说的基本要义理解为自我的塑造或升华时,它也同时包含了对虚无论的克服,以及对整个虚无主义的回应。在此意义上,尼采维护并确立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性爱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论是叔本华哲学的关键环节。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悲观主义人生论,再到神秘主义的直觉论,叔本华都是用性爱欲求来加以说明的。在叔本华哲学中,"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即"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而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征是求生存,故又称"生存意志",为了生存就要生殖,因而性器官是意志的焦点,性爱是种族意志或生存意志的存在方式,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性爱欲求,摆脱痛苦就要否定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6.
尼采哲学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他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权力意志论是尼采思想的集中体现,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思想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尼采的哲学,并了解其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5,3(5):53-56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断言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决定了他的哲学是意志主义的。但他认为意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主张抑制意志直至否定意志以摆脱痛苦,这使他的哲学又偏离了意志主义。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他背离意志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哲学的所有问题上都充分肯定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一个思想一贯的彻底的意志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意志两重性说及其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意志论学说,对德国的非理性主义文化转向及其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用。费希特和谢林发挥了康德的自主意识和意志论思想,并对此实行了彻底的唯心主义转向和非理性主义转向,揭开了德国非理性主义哲学文化之序幕。叔本华、尼采以生命意志论和权力意志论解释世界和说明人生,将康德的意志二重性加以彻底的非理性主义化,形成了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意志论哲学。德国所以成为近、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故乡,除了其它原因外,与德国的精神文化特性和浪漫主义运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部分,叔本华与尼采对死亡和生命的阐述是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以死亡观照生命,前者提倡节制,后者肯定生命。叔本华从人文角度揭示了生命意志荒芜的一面,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生命观的部分精华,并在二元论结构以及生命的现实意义上超越了叔本华,号召实现自我挑战,追求生命意义的完满。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在历史上,他以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而著名,但是,他成名较晚,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他的哲学才逐渐为人所知并日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时他已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对康德关于道德基础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考察,认为康德摧毁了道德的神学基础,但康德为道德提供的基础却是一个"软垫"。在叔本华看来,同情是道德的经验基础,但道德更需要一个形上基础。叔本华以身体为中介,以生命意志为本体,为道德架构了一个意志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反理性主义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现代唯意志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基本命题;宣扬世界的本质是所谓“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的唯我主义观点;创立了通过“观审”与“自失”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的直观认识论;鼓吹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和“世界是无”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西方现代派绘画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美学思想,以其悲观主义的特征,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作为批判研究的开始,本文拟就叔本华美学中的“理念”问题作一考察,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相似文献   

15.
新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认为:王国维是康德和叔本华的信徒。康德追问的是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时的形式特点,因为物自体本身不可知,知的只是被感性和悟性所把握的形式,所以形式具有合目的性。王氏认为康德哲学只是一种哲学之批评,没达到形而上学的高度。王氏不满足康德所认为审美就在于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默契,他把康德“形式合目的性”抽换为叔本华的“意志一理念说”,重新嫁接,把“主观的合目的性”形式实  相似文献   

16.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7.
康长乐 《理论界》2022,(10):49-56
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地探索世界的方式逐步显现在哲学家的思考中。叔本华从与黑格尔相反的路径来解读康德,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意志哲学。意志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一思想,贯穿了叔本华思想的始终。叔本华从意志哲学的角度,发掘出了“恶”的本质内容:人作为意志最完美客体化的呈现因其在痛苦中的挣扎而使“恶”发生,从而表现出“非义”“利己”等特征,“恶”存在于人的欲求和冲动中并且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呈现。唯独通过悟知性格使人达到艺术(音乐)的层面,人才能得以暂时摆脱表象规律的束缚。同时,在对叔本华哲学“恶”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正义、强制等范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出发 ,根据“本质—先验”之问与“实存—超验”之问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结构来清理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的路线。本文认为 ,作为西方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条隐线 ,实存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后世的阐释重点多半落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本质 )—范畴论上 ;至于他的个体实现之论 ,则在中古哲学中被转化为神性作用—现实论 ,并进一步在近代哲学中被纳入主体—客体现实论之中。近世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潮中的实存哲学倾向未能形成气候。而自谢林以降 ,通常所谓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把实存问题与意志、情绪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其反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传统的动机日益彰现 ,终于在 2 0世纪上半叶成就了实存哲学—实存主义主潮。  相似文献   

19.
<正>从取向上看,哲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近于科学,一种近于政治,一种近于艺术。当然,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就哲学的倾向性而言。如果这种区分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颇近于艺术,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观察和领悟含摄了他个人痛苦的人生覆历,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悲剧思想中。本文就是要通过研究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以期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的主线.叔本华把意志与人相联系,并探讨了人性以及人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人学思想.叔本华的人学理论以意志作为本体论基础,既开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之先河,又为开创现代人本主义流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