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同徐殿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发表的徐殿久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一文(以下简称“徐文”。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存在唯物史观。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在这里,我们打算就“徐文”所提的涉及唯物史观的产生、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统一的理解和解释。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个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解答。就是说,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2.
历史理性的发展轨迹——评《人类探索自身历史脚步的追寻》卞敏自然与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研究的两大领域,并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就历史观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理性的一种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社会历史观的一次伟大变革。然而,这场变革却是以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历史观发展为其前提的。古希腊罗马的原子论者,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探讨,因为不失为发端而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拟对他们的社会历史观进行历史考察,挖掘出包含其中的唯物主义萌芽及其价值。一、彻底否定原始宗教──为社会历史观的创立扫清基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论是由留基波和德漠克利特创立,后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所继承和发展的唯物主义学说。他们继承了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在虚空任意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为人类谋求解放的理论其形成同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他的哲学的发展和表述 ,而他的哲学观点又成为论证和进一步阐发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哲学与共产主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历史观的高度科学地阐明了共产主义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变革现实的运动 ,只有实践唯物主义才能达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不同意认为“全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的片面观点,论证了哲学史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和相互渗透的历史,指出了哲学史上两大派别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原因和必然性,主张唯物主义必须批判地吸收唯心主义以及整个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互渗透是哲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唯物主义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还通过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及其与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关系的分析,指出承认并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最高发展恩格斯在逝世前5年中,与工人运动的活动家,社会主义者及青年们频频通信.书信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见,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一方面更加准确地重新说明和评价了自己的某些观点,另一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也作了新的发挥.大大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唯物史观创立半个世纪以来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精心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实斗争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后,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歪曲和攻击,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把唯物史观歪曲成“经济史观”“经济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之流)也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上层建筑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也把唯物史观简单化、庸俗化,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变成简单的公式,并自称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正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推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学术界来讲,《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是B.朱尔杰夫这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宝贵著作。朱尔杰夫致力于以科学的态度解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在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的具体事件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本著作共分4章。第1章《围绕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展的讨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什么是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交替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观以及当代对马克思观点的若干解释。第2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历史主义》包括4个问题,朱尔杰夫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中的历史主义和进化论以及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教条主义。第3章《历史、社会和文明》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人类达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等级、阶级和革命;作为社会经济形态基础的城乡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人类的自然历史发展等。第4章《附录》包括朱尔杰夫在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和旧金山的国际历史学家代表大会上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正确说明唯物史观的产生,对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产生持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这是长期来流行的传统看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早年异化理论的深化,这是近年出现的新见解。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从史实根据来看,都脱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形成过程,忽视了实践唯物主义对唯物史观产生所起的巨大作用。 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说”,由来已久,自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9.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1,27(6):55-5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一些最古老的哲学概念与问题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就是这样一个讨论既久而常新的问题。在以往的哲学家那里,自然和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而各有其特征的世界。“自然”是必然王国,“历史”是自由王国,自然观和历史观之...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史的对象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上是一步一步产生的,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办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是逐步形成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派别之间以及派别内部本身的斗争又是如何展开的,这是哲学史应该阐明的问题。哲学史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对立的派别相互充实(有时当一种学说由于其僵死性和片面性阻碍了掌握对立面的本质成果时,也会使对立而贫乏起来),而哲学则作为一个整体在向前发展。由此产生了哲学史研究和叙述方法的若干特点。第一,发展的观点适用于哲学史过程。第二,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人们从理论上对世界的驾驭,其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哲学的主体——人和社会变化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问题,学术界往往存在简单化倾向,这样不利于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现,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应作为一个“创立时期”来理解。在这一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先是从事历史遗产的批判和继承,在理论的批判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现体系,并进而主要是通过史学研究实践丰富和完善了这种崭新的历史观体系。从这个角度认识马克思唯物史现的产生,才能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12,39(3):5-12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这两个概念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具有重要的差异.文章首先梳理了这两个概念的历史起源,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加以系统阐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恩格斯为了与经济唯物主义进行理论斗争采用的;随后,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在理论外延、理论性质、思想来源、理论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的区别.文章对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学术交流》2007,40(1):20-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来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别为问题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唯物主义的指导、辩证法的指导、提供认识论的指导、提供唯物史观的指导。问题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互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大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问题视域下经历了三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方向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以及对新世纪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哲学史研究工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极其熟练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运用于哲学史。在他卷浩繁的哲学史论著中,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哲学思想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车氏唯物主义思想时强调了以下几点: 其一,车氏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他的“人本主义”中表现最为明显、最为突出。车氏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中,对“人本主义”作了如下解释:“这个原理是要把人看作只具有一种本性的生物,而不应该把人的生命切成属于各种不同本性的几半,应该把人的活动的每个方面看作是从头到脚都包括在内的人的整个机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人类发展观的科学认知表述,这一表述强调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仅是人类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将此视为马克思的全部历史观,必将陷入“唯经济主义”和“经济决定论”。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是人本评价表述,它规定了马克思人类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意义关怀。所以,作者不同意将马克思的人类发展现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应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的自由发展观协同互补起来。由此,文章进一步认定:在马克思的人类发展观中,人是本、实践是中介、自由是最高价值追求,故可谓之“人本实践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历史进化论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作者对孙中山的历史进化观的见解。文章认为: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后来居上”的思想,是他的历史进化论的核心。孙中山用“民生”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契因,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关于物质文明和心性文明“相待”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反映出孙中山历史进化观的辩证思想。孙中山把“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三个部分,他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生产与革命中的作用问题的评价,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吻合的。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科学形态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解放人的哲学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的答案在哲学史上真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他们并没有真正找到“人”,他们对人的认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形态,只有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个问题才可以说获得了科学形态的解决。打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编年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是首先接触了大量社会历史的现实问题,为了寻求对这些“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