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排斥"是一个涉及研究领域广泛的概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社会排斥"包含、甚至主要是"经济排斥"的观点.文章在论述"社会排斥"概念及其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的运行带来的"经济排斥"从本质上讲应是"市场排斥"的观点,并就"市场排斥"的作用机理及主要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排斥”是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我国 ,社会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社会排斥。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关系的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这些社会排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状态。因此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针对弱势群体的反社会排斥最重要的是正确有效的社会政策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使弱势群体真正摆脱社会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残疾人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所遭遇的排斥问题越来越明显且日益严重.应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入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的相关论述,对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排斥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制定并执行消除各种排斥、增加社会整合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促进社会融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受社会排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心理问题,这些社会心理问题阻碍社会融合的推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融合的进程,就必须从整合社会阶层关系、实现社会利益公正、扩大社会有序参与、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等方面入手,对社会心理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排斥概念发源于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概念,社会学家、政策研究者、政府部门都越来越倾向于从社会排斥角度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和研究弱势群体的处境.本文介绍了社会排斥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国外理论界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的梳理;并且对国内学者的相关观点及当前的研究侧重点进行归纳,以期对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思路做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视角的农民工类别差异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排斥视角对不同类别的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农民工分剐面临社会关系、生活保障、消极和限制性排斥以及不公平待遇排斥等,进而探讨了政府应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社会权利的缺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所受到的社会排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权利的缺失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学者们特别关注社会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提出了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等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我们要全力消除社会排斥,尽力弥补社会断裂,从而整合社会关系,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性质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遵循民族问题"社会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会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设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排斥、差异性政策排斥、层级性社会分层排斥、冲突性文化排斥等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和相对贫困问题,权利保护和社会参与问题,族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问题,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问题等。并且,以社会政策创新为实现路径,提出消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排斥,推进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主要是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西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当前正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面临着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弱势群体问题。通过对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梳理和捡视,并努力使其去西方化,实现本土化,可以为审视当下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许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福建省东宅村“惠安女”的就业演变方式及回归家庭过程,从一个侧面分析农村女性的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产生过程及其后果,研究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歧视、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排斥、家庭内部性别分工模式等因素是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的成因。指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反社会排斥政策,帮助农村女性消除社会排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农村女性参与其他经济生活的能力并创造就业机会,以改蛮农村女性群体的不利处埔,促进农村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武汉、合肥和淮南三市的失独老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失独老人受到政策排斥、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制订全国统一的相关政策促进失独老人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倡导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从而降低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程度,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立群体的过程。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的排斥,造成了她们社会权利的缺失。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认为社会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正规就业女性应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权利。所以,必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和追求社会发展等政策措施来保障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社会建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机制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大量农民的流动及其在非辖区(非户籍地)的生存与发展,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社区队伍的壮大及其对城市建设作用不断显现,农民工城市生存能力及其生活现状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理论研究视角如何定位今天的农民工群体?是我们将农民工真正市民化、公民化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建构视角探讨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性别歧视为例,回顾美国、欧盟和英国劳动力市场反社会排斥政策的演进历史,剖析值得借鉴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政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为一在社会学与公共政策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之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来自法学领域的回应却十分贫乏。虽然当代社会排斥的政策实践已日渐发达,但如缺乏规范伦理和法理学上之审慎思考,政策实践则仅仅是某种权宜之计或实用性妥协,而无法被当作其他辩护主张所援引的先例或标准,而法理学反思则可以使社会排斥真正成为一种基本正义的问题,甚至可以进而通过探讨反社会排斥中的人权问题,最终使得实际妥协性政策措施上升为关于新法律原则的承诺和法律加以保护的权利。本文主要讨论社会排斥与两种自由观念的关系、社会排斥与两种常见国家观念之关系,以及一种反对社会排斥的社会融合权是否必要和可能这三个问题,力求从法理学层面对社会排斥问题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政策经历过一个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但排斥性是一以贯之的主基调.随着人类从工业社会逐步迈入后工业社会,基于差异承认与平等实现而形成的二维正义观登场.而现行社会政策既无法体现对差异的尊重,也无法保证平等实现,从而呈现出对正义的偏离.只有建立起包容性社会政策,尊重个体差异,同时保证多元主体享有共同福利的机会和水平,才能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20.
排斥者作为排斥行为的来源,近年来受到学者们关注。研究者不仅发现了惩罚、防御、情境角色规定以及无意识和误解性五种实施排斥的类型,而且还发现,实施排斥会对排斥者的自我控制资源、基本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等产生影响。并且,排斥回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知失调理论、道德补偿理论对排斥者的影响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讨受排斥者的特征对排斥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神经影像学,以丰富社会排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