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刑法学都把刑法上的错误分为“事实上的错误”和“法律上的错误”。一般认为事实上的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和实际发生的事实不一致;而法律上的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违法判断和客观的违法不一致。围绕“错误问题”刑法犯罪领域聚诉纷纷,主要原因在于其并不是建构在共识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对事实错误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并建构认识模型,处罚原则才能更趋向合理性,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从认识论上说,错误的认识就是主观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主观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见之于行动,付诸于实践,就要碰壁,就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实践中的失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取得。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欧立希经历了六百零五次失败而发明606药;爱迪生经过一千六百多次失败才找到有效的白炽灯丝;朱洗作蟾蜍单性繁殖试  相似文献   

3.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5,(1):135-137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十分注重实践的价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哲学。其实践哲学的内涵主要包括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和认识错误等方面,而这种实践哲学也构成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主体,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邓小平发展和改革思想完善的助推剂,而且也对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同错误效力的比较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炳生 《浙江学刊》2004,(5):138-143
存在错误的合同应当得到法律的适当救济,然而救济的后果并非取消所有因错误而签订的合同之效力.作为一项原则,单方错误的合同、表示方有过错的合同和一方自愿承担风险的合同,其效力均不应被否定,但这一原则的适用又受制于适当的条件.对于合同错误的处理规则,各国的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并不完全一致,考察两大法系对各类合同错误效力的规定及其救济规则,是比较法合同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胡彩萍 《探求》2002,(Z1):29-30
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刻掌握它的哲学内涵 ,对于正确使用这一理论并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一)“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 ,同时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这种辩证关系。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 ,也会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限制 ,只能是相对真理 ,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 ,也有可能成为谬误…  相似文献   

6.
彭美清 《生存》2020,(14):0106-0107
小学数学错误资源较多,包括课堂训练错题、作业中的错题以及平时测试中的错题。很多教师认识不到错误资源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只要改正即可,结果出现遇到类似题目学生仍然会有做错的情况,学习成绩提升缓慢,因此,授课中不仅为学生讲解正确解法,更要借助错误资源,加深学生认识,使其正确理解所学,意识到错误所在,保证解题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从价值视角出发,本文将文化学研究和认识论研究结合起来,具体考察了文化的认识价值,即文化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发展具有的意义。文化是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成果的反映,是主体智慧、力量和价值的凝聚和体现。作为认识成果的观念形态和物化形态的文化是认识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出现,不仅加快了认识活动的发展速度,而且拓宽了认识活动发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方法发现和掌握客观对象质的规定性是人类认识必须遵循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比较方法在处理信息、把握对象、指导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地运用比较方法去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领域,许多以比较为特色的新型学科应运而生。这无疑标志着人们对比较方法认识的深化。然而,人们对于比较方法的新的认识大多仍然体现在一些具体的学科当中,人们还没有能够从哲学的高度阐明比较方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没有真正认识到比较…  相似文献   

9.
怀疑方法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对怀疑论的超越,它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怀疑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或具体认识、实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作的反思、批判、评价或规范,它具有未定性、辩证性、中介性和实践性.为了促进当代人类活动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必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怀疑方法.  相似文献   

10.
窦存良 《社科纵横》2002,17(3):19-2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① 。这一科学表述和概括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除了它的基本原理外 ,更为重要的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和强调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少年来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 ,无论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确实存在许多错误的、非科学的认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带…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近三十年,走过了迂回曲折的道路,它日益显示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由于我们在实践中的“左”的错误,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直接损害了它的形象;以至今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有着种种的疑虑。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新的问题出现不久,理论认识产生片面性和错误,政策决策出现摇摆和失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即便经过一段时期,总结吸取了前一段的经验教训,也不可能那么完备,那么深刻,同时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使人们对原有的旧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一并需要不断地正确认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处境。实际上,认识的失误总是决策失误的前提,失误也总是成功的伴侣。最重要的是冷静地面对现实,心平气和地思考,积极负责地探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便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如何论证有计划的…  相似文献   

13.
何包钢 《浙江学刊》2002,87(2):73-80
卡尔·施密特所提出的例外问题对程序民主构成了挑战。文章试图通过讨论和克服例外问题来保卫程序主义的一致性。文章检讨了施密特例外概念的矛盾 ,批评了他的两个错误假设 :例外是程序的对立者 ,决策优于规则。文章也阐述了一个自由主义者对例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亦即我们称之为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方式与人类集体及整个社会所固有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干预形式之间的关系.各个社会集团虽然都在进行活动,但并非始终能从科学、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行动的动机(深刻的利害关系).社会学理论对于理解各种形式的集体实践并使之合理化(即变潜在的东西为外露的东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是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人的世界(就科学分析领域而言,则是社会信息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逻辑证明的作用就是其中意见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有的同志否认逻辑证明的相对独立作用。而把它视为实践的一个要素;有的同志则提出检验真理除了实践标准外还要辅之以逻辑标准,认为逻辑证明是一种派生的、次要的标准。究竟如何估计逻辑证明在认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究竟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实践标准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逻辑证明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发现真理、证明真理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和逻辑证明都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发挥着自己…  相似文献   

16.
马毓新 《社科纵横》2010,25(10):3-5,10
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起源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总结,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涵义和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起到的历史性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一个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18.
一、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作用主体认识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反映能力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分解为“实践——认识”的认识系统和“认识——实践”的实践系统。认识系统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主体反映能力,实践系统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主体反映能力,可以具体化为感觉能力、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什么我们把反映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是其内在的诸多规定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范畴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等丰富内涵。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本质视为排斥主体性的“反映”,这是片面的;唯心主义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主体性而否认认识的客观性,这是错误的;今天有些同志把认识的本质仍旧归结为“主体性”,这是重复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老调,因而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原则的根本转换,也实现了文化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实践视域的文化突破了对文化的实体性认识,凸显了文化所表征的人的意义、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自由和超越本性。文化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实践的创生性决定了文化的超越现实性,实践决定了文化的属人特性。实践视域的文化观从深层次揭示出了实践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