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2.
说滇与昆明     
滇昆明之迹,始详于史记西南夷传昆明为洱海,杜佑已言之。滇池城在宜良境,阮元已言之。推绎其未尽,重为鉤稽如次。一.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二.滇降以为益州郡。(西南夷傅) 三.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大宛傅) 四.南御滇僰。(货殖傅)按汉益州郡治滇池县,今宜良县境即古滇国都也。水经注:「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味县,县故滇国都也。又西南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温水又西会大泽。」汉味县今曲靖县西十五里。汉昆泽县今嵩明南陆良西废芳华县,则昆泽乃杨林大泽(嘉利泽,)温水即南盤江。既迳昆泽县南,即至滇池城滇池城当在今宜良境也又迳味县一语明系错文,则古滇国都也一  相似文献   

3.
三、冉駹类型的奴隶制 冉駹之名,最初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然仅知其地在筰之东北,蜀之西,白马西南。武汉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冉駹请求内属置吏,以之为汶山郡。当时的汶山郡辖县有五,即绵虒(汶川)、汶江(茂汶南部)、蚕陵(茂汶北部)、广柔(理县)湔氐道(汶川与灌县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汶川、茂汶数县之地。  相似文献   

4.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5.
皇甫氏籍地朝那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家族原籍朝那县,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大量历史文献可资稽考,至今遗址尚存,还有出土的朝那鼎为铁证。有人认为:东汉中后期安定郡南迁,朝那县也随之南迁了。但查遍史籍,只有安定郡南迁的记载,绝无朝那县在此时南迁的任何记载,同隶安定郡的高平、三水、乌氏县也未南迁。魏、晋、十六国时,朝那县仍在古城镇,西魏大统元年(535)才迁至今甘肃灵台县境。  相似文献   

6.
张友鹤先生在《唐宗传奇选·王知左》一文作者介绍中写道:“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三水(今山西邠县)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67页)。我认为邠县属陕西,所谓“今山西邠县”,显系误注。唐三水(今陕西旬邑县)属邠州(州治在今陕西邠县)。安定郡并未管辖三水。为什么皇甫枚著籍三水.并将其所作传奇集,题为《三水小牍》?宋陈振孙说:“三水者,安定属邑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著录《三水小牍》,又言之凿凿,其语当属可信。查《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武帝置,八城”,其中有  相似文献   

7.
秦并天下,不立尺土之封,推行郡县制度,四川兼有巴、蜀二郡以及巫、黔中的一部分。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上,实行郡县制度,同时兼有部分分封制度,形成郡国并行。在四川地区依旧设置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基于在西南地区统治力度的加强和加深,还先后设置了广汉、犍为、越雟、沈黎、朱提等郡,最终形成今四川地区的5郡,50余个县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地区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和重点活动地区.隋时的山东,并不是单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全省.本文仅就今山东地区(即隋代山东地区的一部分,约包括隋时武阳郡八县、渤海郡六县、清河郡十县、平原郡六县、北海郡十县、高密郡七县、东莱郡九县、齐郡十县、济北郡八县、东平郡六县、济阳郡七县、鲁郡十县、琅琊郡七县,再加上东郡的离狐,彭城郡的滕县、兰陵,方与、下邳郡的郯城,共109县)的农民起义情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献》1995年第2期所载程有庆先生的《沈佺期佚文的发现》一文中,有《度贞阳峡》一诗,根据贞阳峡的地理位置,便可考出此诗的写作时间。《新唐书·地理七上》载:“浈阳,本贞阳,贞观元年更名。”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浈阳县,本汉旧县也,属桂阳郡,在浈水之阳,因名……”“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则知浈阳峡在广东浈阳县(今英德)南。  相似文献   

10.
早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前209),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了黟(黝)、歙二县,属鄣郡。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将贺齐析歙县东部地区为始新县,南为新定县,西为黎阳、休阳县(今休宁县),加原歙、黟二县,建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始新(今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婺源等地。隋开皇九年(589),改新安郡为歙州,治休宁(今休宁县万安镇),后移治歙县。  相似文献   

11.
汉至西晋,蜀郡江原县地,居成都、广都、临邛、郫县、都安之中。东北限于岷江,当今灌县、温江、双流至新津沿江以西;西傍青城山脉,下至鹤鸣,山后与蕃地为界;南因大邑斜江,东迳新津抵江:东西逾二百里,南北约百五十里,辖境广袤。验证唐宋域内山川,四至尤明。《元和志》蜀州唐安郡:晋原县鹤鸣山,斜江水;青城县青城山,大江经县北二里;唐兴县(寿阝)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永嘉中,李雄据蜀,始以县置郡,东晋因之;宋齐增设侨县,西魏更为侨郡。周隋废郡并县,复隶于蜀郡。汉江原县在今崇庆县东,《大明天下一统志》成都府古迹:“江原废县在崇庆州东南三十里,本汉江原县地,唐初置唐隆县,又改唐安,宋改曰江原。”《蜀中名胜记》崇庆州下引明《州志》:东三十里江原镇,即汉江原县治。”蜀  相似文献   

12.
后赵皇帝石勒(274-333)故里,有今"武乡说"、今"榆社说"、今"和顺说",所以引发争论。史学界一些同仁把晋置的武乡县(在榆社北)与今日的武乡县(在榆社南)的区域方位混为一谈,故今"武乡说"是不能成立的。晋时所治的武乡县治所,虽在今榆社县北二三十里的地方,但毁于战火,今遗址不存,况且榆社境内无石勒村庄,故今"榆社说"也是站不住脚的。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别置武乡郡,郡治所随晋武乡县城,辖沾(今和顺县与昔阳县一部分)、涅(今武乡故城一带)、武乡(今榆社县北)和轑阳(今左权县)四县。和顺汉时属上党,后赵时属武乡郡地区,至今县北十多公里处尚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石勒村和李阳村(镇)。李阳村(镇)即是当年与石勒争沤麻池的武乡名士李阳的故居,且留有古阁建筑、石碑等文物佐证。史称"石勒上党武乡人"确切地点,就是现在的和顺县石勒村。  相似文献   

13.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因隋唐眉山郡旧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怀安县为历史重镇.古往今来的学界对于怀安县历史沿革的考证分歧很大.而关于唐代以前怀安县建置沿革的看法,分为源自于夷舆县、下落县和怀荒镇三派意见. <宣府镇志>卷一、<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清乾隆<宣化府志>卷二和民国<怀安县志>卷一均记载怀安县来源于汉代夷舆县.此派观点的依据为<辽史·地理志五>:"怀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厥所据."而<水经注>和<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均记载汉代夷舆县位于清代延庆州东北,属上谷郡.(<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卷二"夷與,西汉县,上谷郡,今直隶宣化府延庆州东北")对照地图便知,延庆州东北与现今怀安县驻地(柴沟堡)、唐代设置的怀安废县(今旧怀安)和怀安城(今怀安城镇)的距离都很远,中间隔着居庸、且居、茹县、下落等县.故可以断言,怀安县非源自于汉夷舆县.  相似文献   

15.
近代,甘肃省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专区、县三级体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省、道、县三级体制。当时甘肃设七道、七十七县。 兰山道,治皋兰县,辖十五县:皋兰(今皋兰县)、狄道(今临洮县)、红水(一九一三年由皋兰县析置,今景泰县)、导河(改河州置县,今临夏县)、宁定(一九一九年在导河县太子寺设宁定县,今广河县)、洮沙(一九一四年由沙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故里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文学史》(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及中学语文书上的介绍是:“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二、古典文学知识丛书《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的说法是:“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 三、《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陶诗作者注中,说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角度看张九龄籍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飞 《学术研究》2004,(9):136-137
关于张九龄籍贯 ,历来有范阳 (今河北涿州市 )、始兴、曲江 (二县均为今广东省韶关市属县 )三说。这三种籍贯说表面都有很硬的证据。说张九龄为范阳人者 ,有唐徐安贞撰《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 (张九龄 )公阴堂志铭》 (广东韶关市张九龄墓掘出 ,以下简称《徐志》) :“  相似文献   

18.
兰州,原名金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天水郡的榆中、金城,陇西郡的枹罕、允吾,武威郡的令居、枝阳共六县始置金城郡。郡治允吾。东汉末年迁至榆中,魏晋因之。十六国前凉张寔时,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县同治于一城。西秦时,金城曾一度为乞伏乾归的国都。隋开皇元年(另说三年)废金城郡,始置兰州,取城南之皋兰山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又复为兰州并沿革至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两汉魏晋时的金城故址在今何处?  相似文献   

19.
马君武传略     
马君武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又名同)号君武。后以号行,只用“君武”。1881年7月13日(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祖籍湖北蒲圻。曾祖马丽文于光绪年间贬任广西思恩知府,病故任上,身后萧条。祖父马光吴无力扶柩回原籍,乃于桂林择地安葬,遂定居桂林。其父马衡臣曾在恭城、平南、马平(今柳江)等县任县幕职(文牍),后病故于马平县。马君武九岁丧父,有一弟二妹,全靠其母诸淑贞在桂林缝衣边,插爆竹引线,取得微薄工资以维持生活。弟妹生病也无钱医  相似文献   

20.
“武阳传舍”铁炉“传者,若今之驿”,我国古代交通制度,其房称传舍,其车称传车,专供外出官吏食宿与乘坐。“传”的历史悠久,甲骨文载“传阳”,《周礼》云:“凡急事速行,乘车曰传曰驲。”至战国秦汉,传便遍布全国。汉代的传分四种:“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使用传车必须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汉代九律中有关“厩置”的规定,即是管理传舍车马的法律。汉武帝降夜郎,平南夷置牂柯之后,欲保证中央王朝与边远民族地区之联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南夷始置邮亭。所谓“自焚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者,即汉晋以来沟通川南、滇、黔之古道,北接犍为,行经贵州赫章,南联平夷。1958年,赫章可乐出土之“武阳传舍”铁炉,即汉代“传”制的文物。武阳在今四川彭山,曾为汉犍为郡首府。“武阳传舍”用具,被带到汉阳都尉治下使用,说明汉代传舍制度,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