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现实以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促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诗人们自觉反思象征主义诗歌的情绪感伤性和逃避现实人生的趋向,把视线投向更为注重经验和现实人生的后期象征主义及英美现代主义诗潮。从而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从象征主义诗风到英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转向。这之中,卞之琳与冯至两位诗人,以他们出色的开风气之先的创作,率先架起了一座通向英美现代主义的桥梁。之后,围绕《诗创造》、《中国新诗》而集结的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创作实践,更为集中地体现这一现代主义诗潮之“转向”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F0002-F0002
罗振亚,1963年生。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等专著6种,主编《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4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与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在本刊发表论文《1920年代象征诗派艺术形态论》(2006年第4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发展与膻变是十分复杂与丰富的,要理清其发展与膻变的脉络并非易事,这须有文艺史家的眼光5胆识。吴中杰先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一部极有眼光与胆识的学术佳著,该著用以点带面的史论构架、审美观角的深入观照、客观独到的历史评价,形成该著扎实而又深刻的历史审视、审慎而又深入的审美观照,使该著在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脉络的独只匠心的梳理中,能切中肯綮,独抒己见。一、以点带面的史论构架。吴先生在该著的后记中写道:“本书是史论性质,它的写法应该与文学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是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的两个重要刊物.围绕这两个杂志形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或“九叶诗派”.通过对这两个杂志的细读分析,作者认为,这两个刊物无论在理论倡导、诗歌译介及诗歌创作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取向。他们反思象征主义“浪漫感伤”和“脱离现实”等弊病,广泛借鉴里尔克、艾略特、奥顿等现代主义诗风:“从浩无涯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狱”,追求“雕塑般的凝静致远”,从而表现出中国新诗“坚定的成熟期的反映”。《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取向代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学人     
罗振亚,1963年生。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9币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等专著6种,主编《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龙江特色作家研究》等丛书4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轨迹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轨迹与特征王泽龙上篇: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轨迹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孕育,到20年代象征派的诞生,经过30年代现代派的探索发展,至40年代九叶诗派的全方位开拓,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形态系统,并呈现出鲜...  相似文献   

7.
台湾现实主义诗潮于1970年代再次兴起,于诗坛外部而言是对当时台湾内外交困历史的反映,于诗坛内部而言,是对佶屈聱牙的现代主义诗风的反叛与纠偏.现实主义诗潮于台湾现代诗而言并不如现代主义诗潮"风起云涌",但作为一种潮流,却与现代主义一起成为战后台湾现代诗发展的两个重要线索与路向,且在互相对抗与学习中绞合出台湾现代诗的诗美盛宴.站在百年新诗发展的结点回望战后台湾现实主义诗潮的群体构成,追索与日据时期新诗的历史渊源,挖掘梳理其诗学维度、 审美视域,以及在1980年代的变化等,或有助于窥探台湾现代诗在历史、 政治、 民族、 文化等影响下生长变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9.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西方现代派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的成名之作,该诗在文学界被公认为诗歌现代主义的序幕和前奏,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诗中主人公人格的分裂、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的描写以及陌生化的叙事手段三个方面,探讨研究其所折射出的审丑的现代性特征,揭示出潜藏在大师艾略特内心深处的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以及重建人类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李怡(西南师大中文系)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戴望舒的形象包涵着一系列有待清理的异样因素。一方面,他以《诗论零札》建构了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纲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着“散文入诗”的新路,从而突破了新月派唯格律是从的僵硬模式,他尽力译介法国...  相似文献   

11.
罗振亚的近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还是在学术主张、理论观点方面,都较同类作品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的力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是罗振亚的一部诗歌批评自选文集,可以说是作者从事诗歌批评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即诗学篇、诗派篇、诗人篇。分别从诗歌现象、诗歌流派和创作主体的角度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启迪性的见解,敏…  相似文献   

12.
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四十年代最初的收获。它是诗人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诗坛息隐后,从早期忧伤多情的浪漫主义“吹箫人”成为一位深沉淳厚的沉思者的思想结晶与艺术结晶。《十四行集》实现了作者诗与生命的“真淳的觉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最寂寞的时期兀然突起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为“血与剑”的言说存照——简评姜振昌著《中国现代杂文史论》光芒振勇姜振昌教授的《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是一部严谨扎实而富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专著,并非是夸饰之词。作为一部史论性著作,著者始终紧紧抓住时代客体、作家主体和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以九十二首诗作卓然立于新诗史中,有他多方面的成功,也有他的发展过程。他的诗艺发展,按卞之琳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最初写诗,多少可以说,是对徐志摩、闻一多等诗风的一种反响。他这种诗倾向于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转过来为侧重中国古诗风的继承。”第二个时期(即中期)以《我的记忆》这首诗为变革先导,“发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声调,个人独具的风格,而又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的风味。”第三个时期(即后期)转折点在他最后一个诗集《灾难的岁月》,“陆续产生的诗篇是自由体和近于格律体并用,试图协调…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 ,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的“现代派”诗人群体 ,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环境中 ,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中间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们从“新月派”继承下来的“为诗而诗”的“纯诗”立场和艺术态度 ,与重视自我、强调艺术自律性和纯粹性的象征主义诗潮取得了契合。同时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现代”时间观念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杂考(十九)胡可先卷五五○赵嘏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注:“《钱塘》。”本于张为《诗人主客图》。按此诗韦庄《又玄集》卷中选入李廓名下,题作《忆钱搪》,诗云:“往岁东游鬓未凋,渡江曾驻木兰桡。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相似文献   

17.
审美现代性,是与现代艺术发展密切相伴的核心问题。审美现代性出自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批判资本主义、挑战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双重动机。从19世纪以来,审美现代性不断实践其批判意识,创造新的文化景观,质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审美现代性也是一个悖论性的历史存在,包含了激进与颓废、先锋与媚俗、艺术自律论与功能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纠结,并面临着“艺术终结”的困境。本文将审美现代性置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①、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转向”等知识背景中,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乔纳森·克拉里的视觉机制研究、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等理论视角,围绕“审美现代性”与自律性美学、结构主义与“现代知识型”、知觉的悬置、语言(学)转向等四个看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知识论考察,以期开启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性悖论及其景观化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论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陈旭光一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的命名问题。“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的命名,既是我们展开论述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暗含了笔者对中西文化关系,中国新诗的历史逻辑、文化境遇和诗学策略等...  相似文献   

19.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0,(5):96-102
现代主义作为中国新诗的一种艺术方式 ,由于文学对于社会使命的过多承载 ,一直处于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 ,又使具有独特审美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因素 ,渗透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中 ;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些“间隙” ,形成三次跳跃性的发展。第一次从二十年代李金发肇始 ,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西南联大校园诗群到“九叶派” ,为现代诗走向成熟塑形 ;第二次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 ,这是一次由诗和美术发端而广及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由朦胧诗发难而呈现出多样形态艺术发展 ,在进入后现代中与台湾、香港、澳门年青一代诗人汇合。曲折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诗在中国的特殊运动形态 ,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化改造。  相似文献   

20.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