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和文化代表,同时也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领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筑艺术先河。这种佛教艺术形式对藏区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故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鲁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上的雕刻图像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3.
玄奘是我国古代西行求法最有成绩的一个人。他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取道今甘肃、新疆,历经西域16国,足迹遍五印,历时17年,于贞观19年(645年)回到长安。他怀着求知的欲望而去,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和印度人民的友谊而归。玄奘西行求法17年,其中有5年是在那烂陀寺留学度过的,因此和那烂陀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后来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中印文化交流和增进中印人民友谊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与那烂陀寺这段关系分不开的。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比哈尔邦已腊贡地方。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求法高僧传》的记载,它兴建于笈多王朝的帝日王时代,后经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增建,规模逐渐扩大,到玄奘去印时已有六次院,后来义净去印时则  相似文献   

4.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有名国君,在佛教经典中,北传的《阿育王经》、《阿育王传》和南传的《岛史》、《大史》是记载阿育王事迹的主要文献。南传的《善见律毗婆沙》也记载了阿育王的事迹,其卷二: 尔时阿育王登位九年,有比丘拘多子,名帝须,病困剧,持钵乞药得酥一撮。其病增长,命将欲断,向诸比丘言:三界中慎勿懈怠。语已飞腾虚空,于虚空中而坐,即化作火自焚烧身,入于涅  相似文献   

5.
一释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远古一切思想、宗教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加进了众生平等修行学说。它强调自悟,排除婆罗门僧侣特权地位,大大简化宗教仪式,用大众化方言传道,在婆罗门教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展起来。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统治时,佛教似乎获得了独尊地位,阿育王派子女率僧团出国(去斯里兰卡,还可能去过叙利亚、埃及、马其顿等地)。佛教随帝国的对外扩张与贸易活动,向许多国家传播,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间,佛教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  相似文献   

6.
一尼泊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加德满都河谷内保藏着近两千年的古老建筑与雕刻艺术品,遐迩闻名。据传,尼泊尔佛教建筑艺术始于公元前2世纪。当时,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携女儿恰鲁玛蒂来尼泊尔,在加德满都河谷的帕坦区四方建造了四座窣堵波。现在帕坦市四周确有四座窣堵波存在,然而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建造这座窣堵波的时间与建造者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7.
继史诗时代之后,印度文学进入古典文学时期,大约从公元1世纪到12世纪。这一时期成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无疑首推迦梨陀娑,他在世界文坛享有“天竺的莎士比亚”之称。印度的抒情诗到他这里达到了真正的成熟与鼎盛。他的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肯定现实人生,一反历时千年的“诗以言教”的文学传统,在诗中渲染人类的理想境界,把尘世与天堂连接起来,把表达人类情感当成文学的主要目的,极力展示人类的爱情渴望而不是神的训诫说教,通过讴歌大自然唤醒人类灵性的复苏。他成为肯定现实人生的突出榜样。迦梨陀娑的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达到了印度文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印、中尼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友好关系史上,公元7世纪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王玄策,洛阳人,曾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为朝散大夫,因出使印度时曾被中天竺摩伽陀国的篡位者阿罗那顺(Arjuna)袭击而著名于史册。但由于职位太低(朝散大夫,从五品),两《唐书》均未立传,故生卒年不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已佚。现在只能根据中国古籍中散见的零星材料而考见其印度之行的一二事迹。  相似文献   

9.
一、古典数论形成时期的杜会历史背景与派别斗争情况印度婆罗门系统各种哲学形成独立学派的时代大概在孔雀王朝衰落以至发多王朝兴起的时代(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公元四世纪),亦即奴隶占有制开始衰落和封建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空前高涨起来。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在古代是比较发达的。在梵书时代我  相似文献   

10.
莫卧儿王朝初期,尤其是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年),是印度从战争动荡到相对稳定的过渡时期,是莫卧儿王朝的国家机构和各种制度建立和逐渐完善的时期,也是印度社会各等级、各阶级、各民族集团、各宗教团体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十六世纪末,印度传统的四个社会等级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它们已不完全按照吠陀经规定的职业和信条生活。国外史学家对莫卧儿王朝初期的一系列问题或多或  相似文献   

11.
《沙恭达罗》千古魁力解析王洪雁《沙恭达罗》是印度古典名剧,作者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大约生活在公元4-5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研究学者一般认为,迦梨陀娑有七部作品传世,均采用古代梵语写成,其中三部剧作,四部诗作。被介绍到我国的汉译本有抒...  相似文献   

12.
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古代留下的史书很少,戒日王时期也是这样。这时期的主要史籍,印度人写的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波那是戒日王的宫廷诗人,是个婆罗门。这书第一章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生平和家庭,中间几章讲戒日王的家族,第六—七章讲戒日王的战争和征服,最后一章叙述当时在温底亚森林中生活的各宗教派别。全书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讲他为王时期的活动较少;讲政治演变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记述较少。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如马杜般铭文(公元631年)追溯了戒日王的四  相似文献   

13.
莫卧儿细密画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年)的绘画艺术。它包括两种风格明显有异的画派,即拉其普特民间画派和莫卧儿宫廷画派。本文研究的只是宫廷画派。宫廷画派肇始于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君主胡马雍(1530—1556年在位)时期。胡马雍继位  相似文献   

14.
《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由崔连仲等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2月出版的世界史资料丛刊(上古部分)《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汇编了八篇精彩的资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印度从孔雀帝国的建立至笈多帝国的兴起(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4世纪初期)这一时代的历史情况。其中《斯特拉波地理学》、《政事论》、《阿育王铭文》和《那罗陀法典》被摘译成中文在国内正式出版尚属首次。第一篇翻译了《斯特拉波地理学》中专写印度的第十五卷(一),分73条叙述了古印度的山川形势、气候条件、各类物产、风俗民情、等级制度以及政治军事等诸方面情况。第二篇摘译了《政事论》这部带有资治性质的重要著作中的部分章节。具体内容有:高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印度圣社(雅利安社,Arya Samaj)的创立者、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anada Sarasvati,1824—1883)逝世一百周年,印度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人民都纷纷举行集会记念这位印度民族的伟人,我国人民对达耶难陀的爱国主义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达耶难陀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印度近代的宗教和社会改革、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他首建的圣社在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复兴印度的文  相似文献   

16.
将迦梨陀娑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研究,并非偶然。不少大学者、大作家早就把这两位东西方大戏剧家、大诗人联系在一起。如: 德国学者温德尼兹指出两人有相同的文学地位:“当我们说到古典文学时,迦梨陀娑一定要在世界文学中占一个位置,在莎士比亚之旁。”英国学者莫尼尔韦廉士认为两人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迦梨陀娑高的作品说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了解是如何的深刻;他细致地体会人类心灵的最娇嫩和最高尚的情感,他熟悉极了那种情感的活动和矛盾。说得简练一些,他当得起是‘印度的莎士比亚’。”德国作家海涅则这样比较两人笔下类似的人物典型,“苔丝狄蒙娜……她是个真正的南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历史的研究中,科技史所占篇幅甚少,即或偶有提及,也多局限于古代与中古初期,至于穆斯林进入印度以后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因语言阻隔、文献无征等种种原因,很少有专门的讨论。印度本民族的科学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殖民者侵占次大陆以前,一直循其固有的脉络稳步发展着。莫卧儿王朝建立以后,印度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而统一的政治局面,该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成为波斯、阿拉伯与印度本地的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印度近现代科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十七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生产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度的科学技术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此后又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回顾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对莫卧儿王朝封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一、印度近代伊斯兰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印度在沦为殖民地以前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是由伊斯兰教徒统治的。他们在覆灭过程中对外国殖民主义者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因此,在英国开始建立统治的时期,一直执行着反穆斯林的政策,特别是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前后,这种政策表现得更为明显,伊斯兰教徒在接受西方教育、充当官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商业活动等方面都受到了歧视和排挤。为此,印度穆斯林的上层对殖民当局抱着既敌视而又绝望的态度。在1858年印度全部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穆斯林的政治势力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穆斯林不再成为他们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取向与道德尺度——论印度战略文化的二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印度战略文化,尽管存在着学理上的争议,但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很多战略操守仍能从印度历史特别是战略思想史上找到其渊源,即考底利耶主义和阿育王思想传统持久深厚的影响。印度战略思想传统上的现实主义取向和道德尺度这一根本性的价值分野,使得印度战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即在战略思维、安全观念和战略倾向三大方面均呈现明显的二元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叙述从佛陀到阿育王这段印度历史的一部专著,作者崔连仲。全书共32万字,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引论部分首先回顾了从印度河文明到恒河文明的整个历史,从印度的史前文化到婆罗门教的产生都分节做了说明,可以使读者对整个印度古代文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